A编(下)(第7篇-第9篇)
问题回答到底。比如说我去留学,想读个社会学或者是读国际关系的学位,于是我问自己:读完国际关系然后想干什么?读国际关系本身不是目的,读完了想做什么才是目的。因为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所以我不能贸然决定留学。
第二,在决定留学还是不留学的痛苦思考中,我反复问自己:在办学校和出国留学之间,做哪个我得心应手,感觉最快乐?很明显,在国内开这个学校,每天做着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我最快乐。这是我灵魂深处的声音。所以,我决定选择做学校,而不是办留学。
最后一个理由也很明显。对我而言,留学和办学校哪一个做下去更有发展,能给我最终的事业成就感?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办新东方是我想一生做下去、并自信能够做好的事情。所以,我作出了不留学的选择。
留学事业,如小平分析的,依然是伟大的追求。但是,我呼吁我的学生们,在追求留学的时候,要把价值目标具体化,实用化,把自己的理想和自己未来人生的发展结合起来。我看,用三业理论,就业、职业、事业能力论,能够协助不少人做出自己一生最难做出的选择。
毫无疑问,步卓月是这个时代的成功者。但步卓月的故事透露给我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中国人已经进入了quot;选择性不出国quot;的时代了。所谓quot;选择性不出国quot;,就是经过比较权衡,决定放弃出国机会,而留在国内继续自己的事业。顶多在将来某个时候,出国进修,深造,甚至观光。不出国,可以获得比国外还要高尚的成功。这个历史进程,曾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这些地方实现过,现在从步卓月可以看出,这个时代,在中国正在来临!
步卓月是留学进入选择时代、进入quot;买方市场quot;的一朵报春花,一只信天翁,一股清风,一场透雨。
她的文化素养、思想水平、显然不能与未来有了留学经历的她相比。不过至少从留学投资回报的角度考虑,中国社会已经能够为步卓月这样的人提供了一种比较肥沃的土壤,她已经毫无必要为了quot;留学梦想quot;,而quot;选择性quot;放弃她在国内的一切。国内的生活质量和事业价值,第一次开始向西方质量和价值挑战。
quot;步卓月quot;这名字挺绝妙。事实上步卓月就是那种普通知识分子,并非什么经营之神,亦非什么社会精英。她只是找到了自己赚钱的项目,积累了一定赚钱的能力,勤勉地做着自己最擅长和喜爱的工作。不卓越的她,都能找到卓越的机会,更何况无数卓越之人呢!
案例提示:
李菲雅,毕业于北京一所著名大学外语专业,毕业后被国家派往非洲从事石油贸易工作,两年多后回国,在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从事贸易咨询工作。经过三年努力,1999年6月得到美国某大学半奖录龋她虔诚地捧着像救命符一样的录取通知,却被徐小平视为重大的人生陷阱!
是徐老师疯了,还是他的学生疯了?一年多后,当她真的拿到哈佛的录取通知时,这个问题总算有了答案。
初见李菲雅
第一次见到李菲雅,是在一个已经记忆模糊的20世纪末的冬夜,在新东方住宿部,著名的香山脚下,在那个曾经是太监住的后来改造成新东方校舍的房子。
李菲雅属于人们常说的美女,是外企里那种经常陪上司谈判和出国的白领丽人。但是当她在1999年的冬天,在新东方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心情却不那么好,形象也就不那么美。这使我想起邓丽君的那首歌:quot;一个女孩,名叫诗意,她的心思属秘密;因为世上,难逢知己,她心中有无数秘密。她的脸上虽然没有露出痕迹,在她的眼中却已经写着忧郁……quot;这就是李菲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