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打了01082951332,感觉好多了
经元可能会非常多,可能有几亿个,甚至几十亿个。因为,我们有最多的关于自己的信息。(注意这些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

    我有很多证据来证明:当我“我”这个字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在我的身体+我的脑子,而是在“我脑中的人”。

    所以,这个观点就是:“我”全等于“我脑中的人”。

    所以,我是谁呢?我就是“我脑中的人”。

    就是我脑中的那一坨神经元。

    ----

    这就是“我”这个概念的由来了。

    为什么这样就能解释“我是谁”这个概念呢?

    因为这个“脑中的人”假设,可以解释很多问题,我现在就来随便解释几个问题。

    问题1:

    所有人时候都没有记忆,最早的记事要么从1岁,从岁,甚至,4岁才开始记事都有。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形成。那一坨神经元还没有完善。

    也就是,时候,“我”这个意识,并不存在。

    在脑中生成“我”,是一个神经元的聚合过程。如何生成?

    方法就是:接受反馈。

    吃奶的时候,吸咪咪的感觉+冷了的感觉+被抱着的感觉+手的感觉+嘴的感觉+身体疼、痒的感觉……这些构成了“我脑中人”的神经元的感觉部分。

    能睁开眼睛以后,看到了爸爸妈妈,看到了房间,看到了食物,看到了一切,这些视觉信息进入了“我脑中的人”。

    还有听觉、味觉、嗅觉。

    五感,构成了我们对外界的认知。

    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依旧不认识“我自己”。

    那么,是什么时候生成的“我”呢?

    事实上,是当【别人关注我的时候】,也就是【别人的反馈】。

    中括号标识的是重点内容。

    “我”的存在,是通过【别人】来定义的。

    比如,“我是否好看”这个问题。完全由别人定义:爸爸你好看,妈妈你好看,奶奶你好看,伙伴都你好看……如果所有人都我好看,那么我一定是好看的。

    这和是否照镜子无关。

    那读者的你可能会问,如果我真的很丑,他们只是骗我呢?

    很简单,去马路上溜一圈就是知道了,看路人怎么?是回头率超高?都来搭讪?还是我路过的时候路人都捏着鼻子?

    爸爸妈妈会善意的欺骗,路人总不会吧?所以这样,我就知道我到底是好看还是不好看了。

    所以……我们还是通过【别人】,来定义的我自己。不过,这里下定义的,是更加真实的【路人】。

    其实,关键并不在于我到底好不好看,而在于:“我是通过什么知道的”我是否好看。

    是通过“反馈”,通过【别人】的反映!

    再比如,我多高?这个问题,因为自己看不见自己,所以必须要通过看别人多高,我比明高,我比红高,比所有人都高,那么就知道我很高。也可以通过物体来比较,比桌子高,比椅子高,比冰箱矮,这里就是通过【物体】去反馈,总而言之,定义“我”的方法,一定是通过看到外界,在反馈回自己。来定义“我”。

    除了好看不好看,高或者矮,“我”还有什么属性呢?

    我学习好(不是考100分,而是老师对你“考100分你真棒”所以你才认为你学习好;因为同学羡慕你的眼光你才觉得你学习好;爸爸妈妈夸奖你你才觉得你学习好;是【别人】对你的定义,100分的卷子并没有意义,需要和别人的60分的卷子对比才有意义。)

    我性格内向(不是自己不愿意和别人话,而是在团体中,大家会无视你,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3级海啸之后简介 >13级海啸之后目录 > 打了01082951332,感觉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