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流言始于封锁,谣言止于公开
蔓延下引发突发性事件,对社会和经济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流言、谣言是舆论的一种畸形形态。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不可能封锁,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过去资讯不发达年代所不能比拟的。只有对事件进行公开、透明的报道,讲究传播策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舆论引导,疏导民众情绪,以清晰信息克服模糊信息,以准确信息克制含糊信息,才能发挥主导舆论的力量,有利于谣言、谣言的平息和事态的缓和,真正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重大事件发生后,政府如果选择沉默或者封锁信息,就是给人们有无限的想象空间,给流言和谣言无限的传播空间,给个别媒体无限的炒作空间。等到政府追查谣言,追究媒体责任时,媒体会说:就是因为你政府不说,大家又关心,我们又得不到真实的信息,只能根据道听途说、只言片语的采访作出报道。追究责任还是在政府,媒体顶多是有错而已。如果政府能及时发布真实信息,人们就没有想象空间,流言、谣言也没有传播空间,媒体也就没有炒作空间。这时即使有人别有用心地造谣、炒作、生事,政府也完全可以依法处置。
2004年我国媒体对禽流感的报道较为成功,坚持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原则,使得社会平稳安定,波澜不惊。2004年1月23日在广西隆安县丁当镇发现第一例疑似禽流感病例。1月27日,国家禽流感参考试验室最终确诊。新华网当日公布了这一消息,并报道了相关治理措施。1月26日湖北、湖南、安徽、上海、广东等地出现疑似病例,新华社和众多传媒立即进行了报道。2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介绍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工作情况并答记者文,100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了发布会。2月9日,农业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每日疫情。媒体进行大量转载,向社会公众公布。除积极报道禽流感疫情之外,媒体还积极报道各个方面的信息,包括禽流感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政府部门的措施、国外疫情及防治经验等等。在这次抗击禽流感的战斗中,我国新闻媒体发挥了巨大作用。媒体将禽流感的信息毫无隐瞒地和盘托出,而且在第一时间传达到社会公众,使公众对禽流感这一传染病有了充分了解,知道如何预防,疫情发展到什么程度,自己如何避免感染等。这样一来,“心中有数”的公众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和政府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媒体也树立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形象。
可以说,流言、谣言在一定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与旧体制之间矛盾的产物。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正视流言、谣言现象,在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和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形成之前,既不能走限制言论自由的回头路,又要想办法应对各种流言、谣言,不让流言、谣言形成危机,破坏和谐社会建设。
一要及时了解流言、谣言,掌握社会舆论的现状。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整理、传输、利用等工作,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输人员,形成一套规范化、自动化的信息处理程序等。除了不断完善政府信息管理机制之外,现代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跟踪媒体热点,经常上网,经常看报,经常与普通公民在一起。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及时掌握舆论状况。
二要培养对流言、谣言的敏锐性。对流言、谣言的敏锐性是指善于发现流言、谣言背后的问题,以及流言、谣言发展可能带来的后果。流言、谣言一旦出现和传播,领导干部就应迅速分析,该流言、谣言产生的群体和流言、谣言的真实程度,分析流言、谣言所要针对的对象和流言、谣言制造者、传播者的真实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否则,要么判断错误,决策失误;要么无所事事,贻误时机,任流言、谣言蔓延形成更难控制的局面。
三要加强流言、谣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