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答记者问:五大原则
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声明念完后,没有提问就结束了。出席发布会的苏联记者当场竖起大拇指。这个特殊的新闻发布会后来引起了在京的中外记者的关注。虽然这次发布会在形式上没有现在的发布会正规,但是从政治和外交角度来说,它紧跟了中央领导的决策,顺应了最新政策的走向,是非常正确的创举。
此外,领导干部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他和上司以及记者的关系的性质会完全显露出来。所以,在回答记者提问之前,领导干部必须要知道他的角色允许他说什么。政治性原则的另外一层涵义在于:要统一口径,与领导和上级保持绝对一致。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丑闻而辞职后,福特成了总统椭圆形办公室的主人,他向全国声明:“我们全国性的漫长噩梦已经结束。”前众议院议长和长期担任国会议员的福特决心要恢复总统的信誉,并发誓在他担任总统时的所有活动中要襟怀坦白,办事公正。福特的新闻秘书特霍斯特说:“尽管尼克松和福特二人关系密切,福特大概不会赦免对尼克松的刑事起诉。”但福特在他上任一个月后就签字赦免了尼克松。这一决定显然与特霍斯特早前发布的福特不会赦免对尼克松的刑事起诉的信息相冲突。特霍斯特立刻宣布辞职。在离开白宫的时候,他对同伴说:“我打算清理一下文件,从此销声匿迹。一个小时前我把辞职信交给了总统,他接受了。”
第三,主导性原则。媒体和评论不能决定受众怎样想,但在让受众想什么上却可能十分成功。受到某种议程影响的受众会按照该媒体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看法。领导干部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一功能,主导整个采访的进程和内容,引导媒体和记者将关注的焦点投向自己预设的话题。
主导性的原则还包括领导干部要善于驾驭复杂的采访场面。比如,在非正式走廊上的采访中,如果你被一群记者包围——向你递话筒,提很多问题。如果你准备充分,希望在电视上露面,你只要把话题确定在核心问题上就行了,当然你也可以保持沉默。你可以挑选一个能答的问题来回答,以此控制场面。眼睛看着提问的记者,不要管周围的摄像机和录音设备,只需对着提问的记者说话。声音要比提问记者低1个分贝,说话时要面带微笑,安静从容。
第四,技巧性原则。有人认为,现在提倡公开透明,只要说真话、实话实说就行,不需要什么技巧。这种说法太偏颇,有时候说实话也是需要技巧的。因为有些提的问题是没有实话可说的,或很难说清楚的,只是想“刁难”一下你或考一考你的智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一是将你认为最重要的、最想表达的信息先说出来或突出出来,然后再说次要的,这样能让记者准确地理解你的意思,否则,如果你的核心内容不突出,让记者不明重点,可能就会出现误报或不准确的报道。二是在敏感时期,表态要十分谨慎。比如,一些行为或政策在受到公众广泛质疑或批评时,你在接受其他问题的采访时表态也要慎重,以避免引起误会。三是说话要留有余地。面对有关批评和指责,出面表态时说话不能太绝对,要给自己留一些余地。四是学会幽默与诙谐。幽默是一种润滑剂,能活跃和改善气氛,消除记者对立情绪。面对媒体,幽默是最好的外衣。越是尖锐的问题,越是要用幽默感把它化解掉。但需要注意:幽默虽然作用很大,但不能强求,幽默不能太多,在危机期间面对媒体和公众不能幽默。五是注意言多必失。采访回答应简洁明了,根据提纲或口径回答完问题就要打住。不要没完没了地解释、发挥。对新话题,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容易出错,并且易引出新的问题。
一次,周恩来接见美国记者,对方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