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亚里士多德:智慧在于研究最初的原因和本原
纯粹主观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揭示了时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维性、指向性和过渡性。他在时间的定义中指出,时间只有前和后的区别,而没有上和下、左和右的区别,这就是时间的一维性。正是由于时间具有一维性,它也具有指向性,任何事物发生的前后次序是不可逆的。亚里士多德曾经分析过“先于”的多种意义。后来的学者把它们归结为两种意义,这就是时间上的“先于”和逻辑上的“先于”如几何学中原理先于定理,就是逻辑上的“先于”;作为原因的事件先于作为结果的事件,就是时间上的“先于”。时间上的“先于”是不可改变的。我们为计算时间,以天体的循环运动为标准,因而有了年复一年的周而复始的现象。实际上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更不会倒转。时间的过渡性是指由“过去”演变为“现在”,由“现在”演变为“将来”。“现在”既把“过去”和“将来”分开,又把“过去”和“将来”合一;既是“过去”的终点,又是“将来”的起点。
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认识,与他以前的哲学家比较起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因为在他以前,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时间就是天球本身,柏拉图前进了一步,认为时间是天球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则更前进了一大步,认为时间既不是天体,也不是天体的运动,而是对运动的度量,是关于前和后和运动的数。这表明亚里士多德已经认识到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间隔性和持续性。这是人类时间观念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世界图景
亚里士多德把整个宇宙划为天界和地界两个部分。他认为地界是由水、火、土、气四大元素构成的。相应于四种元素,还有四种性质:冷、热、干、湿。水是冷的和湿的,火是热的和干的,土是冷的和干的,气是热的和湿的。既然它们在性质上是相通的,所以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从气中可以产生水,从水中可以产生土,从土中可以产生火,从火中可以产生气,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自然运动,一个自然位置。火的自然运动是向上,它的自然位置是在宇宙的最外层边界。土的自然运动是向下,它的自然位置在宇宙中心。水和气的自然位置在火和土之间。
既然土的自然位置在宇宙中心,我们的地球也自然是宇宙的中心。在地球和它的大气层外面是月亮、太阳、行星和恒星。
亚里士多德认为,由这些天体构成的天界和地界是截然不同的。地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生有灭的,而天体是不朽和永恒的;地上的运动是直线运动,而天体的运动是匀速的圆周运动。所以,构成天体的元素应该和构成地上东西的水、火、土、气不一样。除了四大元素,还应有第五元素——以太。他把以太看得非常高贵,甚至认为它是有生机和理智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体都附着在天层上。他为了解释各种天象,提出了有55层天的观点。在天外最高处有一个不动的动因,它统率一切天体,是它们的最初的动因。
亚里士多德对宇宙的这些看法,曾经长期统治西方人的头脑。如他关于“自然运动”和“自然位置”的观点一直到17世纪才被伽利略推翻。伽利略根据实验指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自然运动”和“自然位置”,火和气向上运动是由于有比它们重的物体处在它们下面。这些物体的浮力大于火和气的重力时,火和气就会产生上升的运动。
亚里士多德关于天界和地界的划分也被哥白尼的日心学说推翻。现代科学发展进一步证明。整个宇宙是统一的,天体和地球一样,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如果说,天体的运动在牛顿那里,除了有物理的原因,还需要上帝的“第一次推动”;那么在现代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那里,已经完全不需要上帝的参与了。
4.认识论:灵魂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