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注_丁福保居士
万世矣。曹溪潜龙深渊。不自炫耀。大通见龙在田、不自满盈、其言曰、彼亲传吾师钵者也。盖善知识之相与以有成也如是。(竹窗三笔)
唐圭峰禅师曰、此方迷心执文、以名为体。故达摩善巧、拣文传心。标举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体。(知是心也)喻以壁观。(如上所叙)令绝诸缘。问、诸缘绝时、有断灭否。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证验、云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诸非、更令观达。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证其体、然后印之、令绝余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他宗竞播、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思惟达摩悬丝之记。(达摩云、我法第六代后、命如悬丝、)恐宗旨灭绝。遂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任学者悟之浅深。且务图宗教不断。亦是此国大法运数所至。一类道俗合得普闻。故感应如是。
又曰、认名认体异者、谓佛法世法、一一皆有名体。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答云是心。愚者认名、便谓已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答知即是心。知之一字、亦贯于贪嗔慈忍善恶苦乐万用万义之处。今时学禅人多疑云、达摩但说心、荷泽何以说知。如此疑者、岂不似疑云、比只闻井中有水、云何今日忽觉井中湿耶。思之思之、直须悟得水是名、不是湿、湿是水、不是名。即清浊水波凝流无义不通也。以例心是名、不是知、知是心、不是名。即真妄垢净善恶、无义不通也。
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上、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为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功夫。今日方省前非。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甚深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尤侗曰、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和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卧轮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和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二偈俱是翻一层法。以意推之、似乎相反。然救病则同。譬如医家用药。饱懑之后、宜以查枳消之。尪怯之余、宜以参术补之也。予亦和云、树边难著树。台上莫安台。本来不是物。一任惹尘埃。又、问君何伎俩。有想还无想。心起心自灭。菩提长不长。以此拈古、聊供一喝。(艮斋杂说)
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八、六祖风幡语、世所盛传。然西土已有之。十八祖伽耶舍多、侍师伽难提尊者次、闻风吹殿铃声。师问曰、铃呜耶、风呜耶。祖答非风铃、我心呜耳。六祖岂拾前人唾涕者。非一时偶合、则记者必有一伪耶。
民国十九年十一月、读胡适之先生校敦煌唐写本神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