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笺注_丁福保居士
师于晚景。又据宋僧传、神会死于上元元年、年九十三岁。回溯至景龙年中神会已四十余岁、故曰闻道于中年。又据付嘱品、六祖称神会曰小师。夫小师者受具足戒未满十夏之称也。与闻道于中年之说相合

    坛经般若品中有云如漂枣叶、据煌本枣乃草字之误。又云不从天有。据敦煌本天乃无字之误。又坐禅品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又云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凡九个著字、据敦煌本、乃看字之误。宜据改。又今本定慧品云、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如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云云。此皆指斥北宗之语。敦煌本、观静作观净。唐人写经、净静不分、故可互用。又敦煌本神会语录曰、问何者是大乘禅定。答大乘定者、不用心、不看心、不看静、不观空、不住心、不澄心。问云何不用心。答用心即有。有即生灭。无用即无。无生无灭。问何不看心。答看即是妄。无妄即无看。问何不看净。答无垢即无净。净亦是相。是以不看。问云何不住心。答住心即假施设。是以不住。心无处所。据此段语录、既可为净静通用之证、又可为改著为看之证。

    宋苏文忠公论六祖坛经曰、近读六祖坛经、指说法报化三身、使人心开目明。然尚少一喻、试以喻眼。见是法身、能见是报身、所见是化身。何谓见是法身。眼之见性、非有非无。无眼之人、不免见黑。眼枯睛亡、见性不灭。则是见性、不缘眼有无。无来无去、无起无灭。故云见是法身。何谓能见是报身。见性虽存、眼根不具、则不能见。若能养其根不为物障。常使光明洞彻、见性乃全。故云能见是报身。何谓所见是化身。根性俱全、一弹指顷、所见千万纵横变化俱是妙用。故云所见是化身。此喻既立。三身愈明、如此是否。

    憨山大师于万历间遣戍雷州、居粤五年、乃克住锡曹溪。归侵田、斥僦舍屠门酒肆、蔚为宝坊。缁白坌集、摄折互用。六祖之道场、勃焉中兴。师苦心十年、拟去此而隐居南狱。乃示禅堂诸弟子曰、老人临行、特为汝等说梵纲经、诵此戒经、如从佛亲闻作法羯磨、毋令毁犯。令三业六根、念念检点观察、不许暗生罪过、不得毁犯戒根、即此便是真实修行。众等戒经习熟、则当背诵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楞严法华楞伽诸经以为佛种。其参禅一著、当遵六祖开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当人本来面目、公案。蕴在胸中、时时参究、久之自有发明时节。如此方是续佛祖慧命之大事因缘也。汝等能遵此语、则如老人常住曹溪、汝等亦不必参方行脚矣。

    憨山大师又示曹溪诸沙弥曰、今示沙弥、若思念老人、不若思念佛、思念六祖也。若思念佛、当来必有见佛之时。若得见佛、便是出生死时也。思念六祖、当初一卖柴汉耳。如何得今日人天供养。再思今日供养、乃从母亲抛却恩爱、走向黄梅会下、负石舂米、辛苦中来。再思六祖三更入黄梅方丈、得受衣钵、凭何知见、向五百众中独自得之。且人人一个臭皮袋、死了三五日、便臭烂不堪、为何六祖一具肉身、千年以来、如生一般。此是何等修行、得如此坚固不烂。沙弥如此细细一一思想。思想不透、但将坛经熟读细参、参之又参。全部不能、但只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句、蕴在胸中。行住坐卧、吃茶吃饭、搬柴运水、迎宾待客、二六时中一切处、头头提撕、直使现前、定要见本来无一物、是个甚么。如何是不惹尘埃的光景。若能如此用心、是名能参禅。若参到自信不疑之地、则能真见六祖面目。方知老人鼻孔。方是沙弥真真出家、了得生死时节也。若不肯向己心中苦求本分事、空思老人、有何利益。

    明屠隆曰、佛者觉也。觉、悟也。悟本性也。本性之中、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笺注_丁福保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