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51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51集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修行就是要让你的内心没有阻碍,怎么可以产生执着呢?[心不住法,]应无所住,[道即通流;]而生其心。你是在修「心不执着」,而不是叫你执着在那边坐,或执着念头不要起。不执着,可不可以起?遇到什么样的因缘,自然就生起什么样的动作。就是六祖后面讲的「对境心数起」,遇到事情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生起智慧来处理事情。所以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禅修」就是在你生活当中这样修,不用到哪里,不拘任何的形式,你在家出家,你想不想修,都不是问题,你只要懂了就知道怎么修。[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你执着了,就被法绑了,因为你误解它,误解真正修行的内涵了。【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出自《维摩诘经》。当初维摩诘示现生病,世尊派遣弟子去看望他,很多弟子都不敢去。世尊问为什么不敢去,弟子们就报告他们过去曾经因什么事情〔被维摩诘诃〕责,所以不敢去见他。其中〔舍利弗〕常常在树下打坐,维摩诘看到就骂他:「你坐在那边干什么?」这样讲的意思不是叫你从今以后不要坐,你还是可以坐,但该做什么事情就要起来。如果你坐下去,有人叫门你也不起来开,有电话你也不听,火烧房子你还不起来,说:「我涅槃寂静。」不是这样。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随缘,我现在可以打坐,我就打坐;我现在应该去办事情,我办事情;我现在应该看经典我看经典。」你不要非得做那件事情,这样就不对,除非你去参加禅修,那叫因缘,我现在这段因缘就是做这件事情。我们学佛在学戒定慧,这三学缺一不可。什么叫没有智慧?你心中有障碍,有烦恼、瞋恨、不满、疑惑,你要有智慧,就要去除你心中的这些障碍,这样自然就拨云见日,智慧自然就生起了。佛法就是这么简单,因跟果的概念是很清楚的。我们今天谈《定慧品》,你要了解怎么做才能有「智慧」?心中有「定」才不会犯错,「戒」事实上是在保护你不要犯错,因为你一犯错,就全盘皆墨。就像我们下棋,一步下错,有时候几乎会整盘棋输掉。你要常住你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如果你参加过禅修,几乎就是这个样子。〔看心〕就是你坐在那边观察你的心,观察你的心念和想法,其实你坐在那边是在胡思乱想,或观察你的胡思乱想,以六祖大师来看,这样教是错的。有人这样教,那是渐修,当今真正修六祖大师禅法的几乎没有,一般都是渐修,都是从止观下手。这样观察不是没有好处,它能够去察觉到你的内心哪个部份比较执着,因为比较执着你就会常常去想到那件事情,这样你就会观察到:「唉呀!原来我们的念头事实上是不固定的,它是变来变去的。」这有它的好处,但它没有办法究竟,因为念头永远会生起,无论你再怎样观察它。〔看心〕,就是心念的作用,但是这个「用」一定从「体」来,体产生了用。〔观静〕,静就是体,因为我们的本体本来是清净的,我们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一般人教你坐在那边观察你的心的起心动念,你心的作用,甚至让你去体会你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这个叫脑袋。我们读了《六祖坛经》,你的脑袋知道「自性是清净的」,但你不能够体会,只是一种知识,事实上就是如此。有的人就是这样地修,以为坐在那边想「自性是清净的」,以为这样叫参话头,其实这是你的念头,本来就是妄念。什么叫话头?就是念头还没有生起来之前的状态,意思就是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