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二十三讲
十善业道经讲话第二十三讲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丁四、离虚诳语而行施。经上说: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虚者、不实在。诳者、欺骗。以虚妄不实在的话,欺骗他人,希望获得不合法的利益,是为虚诳语。毁谤者,以无根之语,毁坏他人的名誉。摄持者,摄受执持。佛所说的话,皆能使人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是为正法。愿是愿求,有所求而期在必得,名为誓愿。欲有所求,必有所兴作,有所作而保证能够成功,是为所求必果。佛说:修学佛法的菩萨,假如能远离虚诳不实而欺骗他人的言语,又能力行三种布施。这一位菩萨,必定能获得他人不能侵夺的财宝。也没有任何人毁坏他的名誉。他能摄持守护佛的正法。他有所愿求,有所兴作,必能获得很圆满的结果。因为虚诳不实在的欺骗、毁谤,无非是谋夺人家的财产,破坏人家事业的成功。这一类的人,当然离开正法甚远。佛学佛法的菩萨,能远离这许多过失,自然能获得如许的功德。以下讲到:丁五、离离间(音艰ㄐㄧㄢˋ)语而行施。经上说: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音怪ㄍㄨㄞ)诤。离间者、分离间隔,比如说无中生有,故意造谣,挑拨人家父子、夫妻、兄弟间的感情,使他们的感情破裂。虽然是骨肉至亲,一家相处,因为听信了人家的谣言,两人之间,顿然增加了一层障碍,是为离间语。志乐(音曜ㄧㄠˋ)是志趣与好乐。乖者、两方的志趣不同。诤者、因志趣的不同,遇事就得诤辩,因而发生感情上的破裂。修学佛法的菩萨,假如能不作挑拨离间的坏话,而能修行布施。那末!这一位菩萨,生生世世,都能获得他人不能侵夺的财宝。父母、夫妻、兄弟之间,都能同一志趣,同一好乐,而相处得很和睦。因为志趣和好乐相同的关系,一家人永久的和乐(音洛ㄌㄜˋ)相处,永远没有乖违和诤辩的现象。关于这一点,我可以引一两件事实来作为证明。第一、某一位居士,夫妻两口,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某居士的差事,还算不错,照理一家四口,应该活得很好。可是因为先生信佛,而太太却信天主,夫妻间往往因谈到宗教问题,就发生诤辩,闹得彼此不欢喜。太太往往又把孩子带到天主堂做礼拜,或者参加什么会。太太的去天主堂,是不管家内有任何的事,他要去就去。因此、某居士早已感到头痛。近年来太太患了严重的肺病,主的灵并没有降到他身上而使他不药而愈。因为预防传染,夫妻间既不同住,也不同在一块儿吃饭,一日三餐,反而要先生下班回来烧。太太因为不烧饭,索性连孩子也不管,天天去跑天主堂。先生烧饭不算,还要把孩子带到办公厅去照顾,先生累得消瘦了许多,而无法可想。一个家庭到如此地步,这是多么令人难受。还有一位居士,过去是当高级军官的,现在一家都信了佛,连七八岁的男女孩子,都跟著父母吃素。假如有什么讲经法会,一家安步以当车的一同前去。融融洽洽,和谐欢乐。这两个不同的家庭,精神上的苦闷与欢乐,完全建筑在信仰志乐同与不同的上面。所以、同一志乐,也是我们生活上必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以下讲到:丁六、离粗恶语而行施。经上说: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粗恶语、在十不善业中谓之恶口。粗暴、或者秽亵(音屑ㄒㄧㄝˋ)而不堪入耳的话,是为粗恶语。两人相骂,我们叫他为恶声相向,这都是下流社会人的口吻。众会、是大众集会的场所。归依者、归投依靠。信受者、信仰接受。违拒者,违背抗拒。经上的意思是说:修学佛法的人,假如能远离粗恶的言语,在温文的态度,柔和的语调中而进行布施,这一类善因种下去,这一位菩萨,他将会获得很好的报果。他这报果中,第一、就是获得他人无法侵夺的财宝。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