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话 第二十四讲
    十善业道经讲话第二十四讲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丁八、离贪求心而行施。经上说: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贪的定义,是欢喜金银财宝,严密储藏而不肯用出是为贪。但凡贪求利益的人,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也叫做贪。惠舍者,舍就是施舍,以自己所有的财物,布施他人,受布施的人,必定感恩戴德,这是以物质的财物,转变而为心理上的情感,永远受用不尽叫做惠。威力者,威德与道力。我人为了生活的安定,起种种的营谋。既安定了,又希望有高贵的享受,进而又想储存。为了自己的现在,又为了自己下半世的未来,又为身后的儿孙,对于财物的贪求,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修学佛法的人,应当一反已往的贪求,而将自有的财物。惠施众生。所以经上说:离贪求心行施。修学佛法的菩萨、假如既不贪求、而又能行施,他可以获得他人不能侵夺的财宝。他虽然获得财宝,而能惠施众生。因此、他更获得对真理的信仰,佛教教理的了解,而且最极坚固而不可动遥由于信仰的真切,了解力的彻底,所以具有甚大的威德和道力。威德与道力,这是学佛者的一种不可思议的成就,而且是不容易以言语文字来形容。都如执掌生杀予夺大权的人,任何人对他都存著几分畏惧心,这就是权力。学佛的人却无此大权,为什么有这样的威力呢?这就是凭他素来道德与学问的修养,加上威仪齐整,动止安详。使人一见著之后,不期然而然的发生一种畏惧之心。所以说是不可思议的威德与道力,而不是权力。以下讲到:丁九、离忿怒心而行施。经上说: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这里的忿怒,代表了前面若离嗔、恚的嗔、恚。嗔、在法相宗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忿、为十个小随烦恼之一。怒、和恚的两种,为百法所没有收。嗔、恚与忿怒,表面上看起来是相差不多,所以在法性宗的经典上,有时候会随便用的。嗔、恚在前面已经讲过。忿怒者、听到不入耳的话,看到不顺眼的事,或者有人无故骂我、辱我、谤我、皆足以使我顿然生起一种不可遏止的报复心,顷刻间面红耳赤,甚而至于拔刀而起,那就是忿怒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嗔恚。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严好、就是庄严妙好。行菩萨道的菩萨,倘能远离忿怒心而修行布施的话,他将来必能获得他人不可侵夺的财宝。并且很快的又能得到了无障碍的心智。至于所得到的五蕴报质身,他的外表,五根都很端正,身体的长短、肥瘦、都很调匀,佛学上的习惯用语,就叫做庄严妙好。因为外表的庄严妙好,所以人家见了他,都非常地爱他而且敬他。这一段经文中的无碍心智,应该提出来讲一讲。智与慧的两个名词,在佛经上是常常看到的。先以智的一部份来说:小乘教的修断中有所谓八忍八智的智。大乘中有真智、俗智、实智、权智、根本智、后得智、如理智、如量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无师智、自然智、无障碍法界智。在慧的一部份,则有戒、定、慧三无漏学中的增上慧学,慧学中又有所谓闻慧、思慧、修慧。又有所谓定慧双修、福慧二严的慧。止观法门中的观、八正道中的正见、正思维等,都是慧的别名。菩萨所修的六度法门中的般若,则包含著智与慧的两种,所以有时呼他为般若智,或般若慧。总之、关于智慧同义而异名的名称,多至不可胜举,以上的只是我所能记得的罢了。大概的说起来,在修学的过程上,多半侧重在慧,因为慧有观察、拣择、抉择的意思,也就是一种判别的能力。至于修学成功,从内心的本体上发出来鉴机说法的力量叫做智。所以华严文上说:究竟圆成萨婆若。萨婆若,就是国语的一切智,智、同时也有觉的意思。小乘声闻人固然是因闻佛音声而悟道,而辟支佛的国语,也是缘觉或独觉。究竟而圆满的佛陀,国语也是觉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十善业道经简介 >十善业道经目录 > 讲话 第二十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