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二十八讲
十善业道经讲话第二十八讲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乙字下第十三段,以十善融七觉支。经上说: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觉支、就是七觉支,又名七等觉支、七觉、七觉分、七菩提分。菩提、译成国语是觉。觉、有觉了、觉察的意思。这又是进一步使定慧均等的工夫,所以叫七等觉支。这方法有七种,所以叫支或者叫分。一、择法觉支,左道旁门,以及一般盲修瞎炼的痴人,既为了自出风头,好为人师,不肯皈依纯净的三宝,但在智慧力上又不容易别树一帜。不得不攀藤附葛,盗窃佛门中的一点一滴,以为愚惑无知,攘名夺利的工具。都如什么先天派啦,龙华派啦,他们的宣传是: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现在是弥勒佛掌天盘,信仰了他们,将来就可参加龙华三会。还有一贯道,和戒烟酒的理教,都以观世音菩萨为六耳不传的五字真经。信众们遇到这些关头,就要有择法觉支的拣择力。不然、就要跟他跑了。至于楞严经上的五十种阴魔中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尊者说:此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即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里的作与不作,即是没有择法觉支的分别。二、精进觉支。既以智慧力,抉择了邪、正、真、伪,那末!对于邪的伪的,要断然的与之脱离;真的正的,要毅然的担负起来,然而、这都需要精进力为其后盾。三、喜觉支。自己的短处不知道去掉,别人的长处不能采用,这是庸愚者的行径。现在我于邪、正、真、伪,去就分明,而于真正的一面,且能努力向前迈进,扪心自问,这是值得欢喜的事。既然深自庆幸,自然分外精进,所以喜的里面,也含有精进在内。四、轻安觉支。轻安的解释,是身心轻利安适。由于泳浴于法海之中而生法喜,断除了身心的粗重所获得的受用,所以有些地方又叫他做除觉支。但是这种受用,唯有断除粗重,身心得到轻安的人自己知道,这话前面已经说过。五、念觉支。念、还是以明记不忘来解释。但这里所说的不忘,是注意修行的过程中,要定慧均等。六、定觉支。定的解释,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这在前面已经比较详细的解释过了。然而刚才说:需要定慧均等,为什么马上又偏说定觉支呢?这由于昏沉与散乱的两种过失中,散乱比较更重,定是对治散乱的良药,所以偏说于定。七、行舍觉支。舍者弃舍,胸怀坦荡,有为无为,实不实法,没有一点滞留在心中;过去的不追忆,未来的莫妄想。拿禅门的话来说,也就是放下放下又放下,没有一法够得上留恋,所以叫做舍。舍是属于五蕴中的行蕴,所以叫行舍。七觉支中,以除、定、舍三觉支,治修行者的散乱;以择法、精进、喜、三种觉支,治修行者的昏沉。念觉支则贯通本身之余的六种觉支、常使定慧均等,勿使此心落于昏沉或者流于散乱。古人有专修七觉支而证阿罗汉果的。经上的意思是说:修学十善的人,应该兼以七觉支而为庄严。那么!就可常常的于诸法存有觉察照了的主宰。这里的诸法,经上并没有指定是什么法。我想、佛经上的诸法,第一、是世间法上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诸法。这些世间法,都是从缘所生,没有实在自性的,是苦、是空、是无常、无我、不净的,要时时觉察照了,不为这些法之所蒙蔽。第二、是指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是出苦的舟航,假如为世法所蔽而忘记了修行,那就永远不能出苦。也可以说世法的一边放下来,修行的一边提起来,同时、这也就是择法觉支的功用。第三、修行为明了自身的心法。第四、为求得大菩提的果法。于这几方面,如果失去觉察照了的观念,那末!所说的精进、喜、轻安、念、定、舍,这几种觉支,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七觉支中,侧重在一个觉字。以下讲到:乙字下第十四段,以十善融八正道。经上说: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正道、就是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八圣道分,八圣道支。远离偏邪,所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