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20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20集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四面,经文第五行,从第二句看起:【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前面佛教我们观佛身,佛身是从百千亿福德所生,接着就教我们观菩萨的妙色身。佛身是表性德,性德是究竟圆满的。「百千亿」这个字是形容,实际上是无量无边的福德,不但我们说不尽,即使是诸佛如来异口同音共同来宣说,说无量劫也说不荆这个道理我们现在懂得了,能够体会到,所谓是「称性」的,没有人能说。可是菩萨没有成佛,菩萨的妙色庄严是属于修德。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菩萨的『妙色』,这是讲色相,庄严清净。经上我们常常读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菩萨的修德。如来果地上,大经里面常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是修德圆满、性德现前,才有这样的殊胜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我们这个世间常讲的「劣应身」,这都是属于修德,非常明显。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示现成佛,这句话我们要细心体会,正如同《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现的这个佛身决定是现同类身。所以在我们人间,释迦牟尼佛示现一定是在人道,这就现同类身,示现成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果报,果必有因。譬如经上跟我们讲佛的「广长舌相」,是生生世世不妄语的果报。佛说一个人如果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三世不妄语。我们今天舌头伸出来舔不到,就说明我们还是常常打妄语。佛的示现,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住,说明生生世世不妄语。由此可知,虽然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讲这么多,它的基础都是十善业。如果真正把十善业道修好了,「妙色严净」是自自然然现前。「庄严清净」这四个字里面,最重要是「净」,净是清净心。诸位要晓得,说一个「净」,我们归纳佛陀的教诲,真诚,你要不真诚决定不会清净;你要不平等,你也不会清净;你要迷惑、没有智慧,你也不会清净;你心地不慈悲,你也不会清净。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一条必定五个都具足,大家要懂这个道理。任何一条,你说真诚,心很真诚但不清净,不清净决定不真诚,不平等决定不真诚,不慈悲决定不真诚。任何一条,有一条必定是五条圆满具足,所以色相才庄严。色相称之为「妙」,妙在哪里?妙在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妙了。换句话说,着相就不妙了。再说得清楚明白一点,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就不妙了。诸佛菩萨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人家的本事就在这里。他们能够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见色闻声为什么会起心动念?这个起心动念,当然是你受外面境界的引诱。合自己意思的,实在讲什么叫「合自己意思」?随顺自己的烦恼,随顺自己喜爱就起了贪心,随顺自己的厌恶就起了瞋恚心,这是凡夫,这叫造业,你所感的果报当然不殊胜。诸佛菩萨的色相是随顺性德,性德是善的。中国《三字经》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是自性、是本性,本性是善的。我们很难体会,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善,所以我们一听到「性本善」,马上这个意识就落在善恶相对的善。这错了,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善恶相对的善是习性,不是本性。底下所讲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这个「性」是真性、是本性,大家都一样,一切众生无二无别。可是习性里面就有善、就有恶,这个善恶是相对的善恶,跟前面讲的「性本善」,意思完全不相同,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的。没有见性之前,全是修德。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四圣法界,声闻(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这种佛就是经上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