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117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17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两天偶尔感到一点风寒,有一点感冒,喉咙沙哑,今天我就不讲《十善业道经》,因为这是要录像,我们保留着较好的音质。我们利用这个时间闲话家常。

    学佛一定要明了「佛」是什么,如果对于「佛」真正的意义不了解,我们的学习到最后都是落空。自古至今,发心学佛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有成就的人不多,原因是什么?不知道「佛」是什么。佛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佛」是我们自己的自性。经论里面讲「当人自性」,我们自己的自性。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的。如果是释迦牟尼佛的,我们跟他学了。他四十九年所讲的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自性,所以佛学称为「内学」,道理在此地。如果心外求法,那叫「外道」。我们把佛法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的,那我们学成之后是外道。这个认知是关键,我们不是跟别人学,我们是向自性里面学。这是佛陀教学最伟大之处,不但释迦牟尼佛如是,孔子、孟子亦如是。

    儒家的学说,现在流传得最普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不是孔子的思想?是不是孟夫子的思想?不是的;也是自性,当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我们要有这个认识,然后我们才真正能有所得。得的是什么?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我们得的是这个。悟入之后,才真正明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在佛法里头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严经》,称之为佛法的根本*轮;儒家最具代表性的是《四书》。

    四书是后人会集的,宋朝朱夫子朱熹会集的,他会集得好。在这一本书里面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那个模式跟《华严经》一模一样。所以我看了之后,我在猜想,朱夫子的灵感一定从《华严经》得来的。《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有表演。四书里面《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老夫子的表演。也就是说,把《中庸》的道理,《大学》的方法,落实在自己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做出来给我们看。孔夫子做出来了,孟夫子也做出来了;孔夫子做得圆满,孟夫子做得不够圆满。孔子是圣,孟子是贤,一个是佛陀,一个是菩萨。那是我们的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跟《华严》真的是无二无别。

    朱夫子接触过佛教,在经典里面下过功夫。所以在我想象当中,他编《四书》,很可能是从《华严经》上得到的启示。孔、孟教导人,我们可以把他看作佛菩萨。他的总纲领、总原则就一句话,「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一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整个儒学的总纲领,千言万语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佛的教学总纲领、总原则,经论里面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总纲领。这一句话的意思跟「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完全相同,说法不一样,意义没有两样。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话,是「无上正等正觉」。诸位细细想想,跟《大学》里头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有什么两样?都是从圆满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懂得这一个纲领、原则,然后才能够真正明了,儒、佛的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尽的,永远没有间断的。无量劫来,往后是无量劫后,生生世世都在学习。学习没有止尽,学习没有间断,成了佛,做了大圣人,还是在学习。为什么?教化一切众生,自己做个榜样,做一个学习的榜样,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所以做父母的人,天天在学习,做给儿女看,让儿女照着这个样子学;老师也天天在学习,做这个样子给学生看。不仅如是,无论在哪个行业,无论在哪个身分,同一个道理。长官天天在学习,做给他的部属看;老板天天在学习,做给他的员工看。「教学相长」,这才能成就圆满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十善业道经简介 >十善业道经目录 > 讲记 第117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