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148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48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七面第一行看起: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这两条是讲「止观」,我们把止、观合起来讲,印度梵语称「奢摩他」、「毘婆舍那」、「禅那」,我们在《楞严经》上读到的。「奢摩他」翻作「止」,「毘婆舍那」翻作「观」,「禅那」是止观圆融。可是它的名词含义是可以通用的,「奢摩他」可以翻作「止」、也能翻作「观」,偏重在「止」;「毘婆舍那」虽然翻作「观」,里头也有「止」的意思;实际上,止、观决定是圆融的,止里面有观,观里面有止。假如只有止没有观,那就是「无想定」,修无想定跟佛法不相关;佛法里面讲的禅定里头是有观的,也就是说定中它有境界。
「止观」是佛家修行总纲领、总原则,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离不开止观。我们念佛法门也是修止观,念佛堂常常提示大家「放下万缘」,那是止,「提起佛号」,这就是观。由此可知,止观就是禅定,念佛哪里不是修禅?世尊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念佛这个法门是「无上深妙禅」,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没有禅定,就决定不能够开智慧。我们知道念佛法门确实是「无上深妙禅」,你还起心动念想去学禅、想去坐禅,这错了,你已经在修「无上深妙禅」了,而是你不懂得,不知道自己所修法门的殊胜。
梵语这个名称翻成「止观」,也翻成「定慧」,定就是止,慧就是观;又翻作「寂照」,这个意思一说诸位就明白,寂是止,照是观;又翻作「明静」,明是观,静是止。「止」有「停止」的意思,有「止息」的意思。在十善业道里面,止息十恶,提起十善,这是观。起心动念都是十善,古德有所谓,「动念则万善相随,止静则一念不生」,这是止观功夫到家了。万善相随,万善的根就是十善业道,万恶之根就是十恶业。世尊讲这一部经,从初学一直到如来果地,无量无边的法门,像我们前面读过的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现在我们讲到止观,如何落实?都在十善业道。离开十善业道,所有一切佛法都落空了。
从最基础上来说,净业三福头一条,如果没有十善业,「孝亲尊师,慈心不杀」全都落空,这是讲到基础的基础,「净业三福」。如果我们对于十善、十恶要是不懂得,你从哪里修?天天造业,那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为什么?都与十恶相应,尤其是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里面伦常没有了,我们常常听说儿女杀害父母,父母杀害儿女,兄弟互相残杀,常常听到,这种事件这些年来愈来愈多、愈来愈频繁,这个不是人的社会,人是懂得道理的。
什么是「道」?人与人的关系是道。中国人讲的「五达道」,达是通达,五种通达大道,就是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的关系。你懂得这个关系,你就得尽义务。义务是付出的,没有条件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义务!应尽的义务!社会才有秩序,如同四季春夏秋冬,中国人常讲的二十四个节气,有条不紊。星球在太空当中运转,它有秩序的;它要没有秩序,那不就乱了?互相撞碰,不就全都毁灭了?有秩序的。由此可知,什么叫做「道」?道就是「秩序」,这个秩序是天然的,决不是人为的。
十善业是常道,根本的大道,人天与三乘圣人共同追寻的大道。违背这个大道,就必定堕落,这是一定的道理,堕落就是三恶道。落在三恶道里面,他后悔了,三恶道里头有觉悟的,知道错了,改过自新,佛菩萨大慈大悲,三恶道众生也不舍弃,所以地狱、饿鬼、畜生都有诸佛菩萨在里面教化。可是我们要晓得,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恶道众生由于业障太重,修行有一定程度的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