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150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50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看「止观」这一条。古德有说,如果就所修方便门来讲,「止」属于空门,属于真如门,因为它是离一切相的;而「观」则属于有门,属于生灭门,它是对于一切有为法而发殊胜的理解。也就是说,观是智慧,智慧能够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佛在大经里面教导我们「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是止,即一切法是观。如果就修行次序上来讲,应当是止在前,止是定,为什么?止能够伏烦恼,先把烦恼伏住,但是断不掉。断烦恼要观,先修止后修观,观能断烦恼,为什么?把烦恼的真相看清楚了,这才能转烦恼为菩提;烦恼究竟是什么,你搞不清楚,所以它才障碍你。但是功夫到了纯熟的时候,跟初学不一样。初学有这个次第,有先后,有顺序;到纯熟的时候那就不然,止里头有观,观里头有止,所以止观不二。

    同学们刚才来问我:「一门深入要深入到什么程度?」在大乘佛法里面无论哪一个法门,你修学要想成就,你一定要懂得这个方法、秘诀,一门深入。诸位要晓得,一门深入是止,止的什么?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你就止了。我的功夫用在一门上,这一门里面就有观,放下万缘是止,所以一门深入是止观双运。你一门深入,怎样才能够契入境界?就是说,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修学?至诚感通;至诚是因,感通是果。换句话说,必须用真诚的心一门深入,你才能够开悟,才能够证果,感通就是指开悟、证果。

    感通的样子是什么?什么时候我们才晓得这是感通?通是通达,世出世间法不学就通达了,那就是感通的样子。这个地方也是有层次的,所谓是有小悟、有大悟、有彻悟。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小的感通;「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大的感通。由此可知,感通能力的大小,与你的诚敬心一定是成正比例的。诚敬从什么地方看?从十善业道上看;果然断十恶、行十善,你才是至诚。如果说是「我修行用至诚心了,我心里头杀、盗、淫的念头没断,处事待人接物还有妄语、还有两舌」,你一丝毫的诚意都没有。至诚从哪里看?十善业看;你真修十善,真的断十恶,这是你的至诚心发现了。功夫浅深,那就看你断恶修善的成绩。果然在一切人事物里面,以十善为标准,十恶念决定不生。静止的时候,我们用止观,止的时候一念不生,观的时候万善相随,起心动念纯善对人、对事、对物,这个时候距离感通就不远了。最粗浅的一个现象,三藏十二部经摆在你面前,你没有障碍、你都通达,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无量义,你讲一辈子,佛经里头一句话你都讲不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见到的上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分量有多大?菩萨告诉我们,有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我们知道,佛法计算分量多寡是用偈做单位,不像中国,中国是用字,《道德经》五千言,这分量多少?五千字,是用字来做单位的。印度人是用偈,偈是什么?四句,用四句做一个单位,这四句长短不一定;偈诵里头四句是一首偈,长行四句也叫一首偈,它是这么计算的。多少偈?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所以我说一句经文你要细讲,你讲一辈子、你讲一百年都讲不完。我说这个话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

    真正深入,一门深入,你就有这个能力。展开经卷还有很多障碍,你没有通,你没有入。「入」尚且没有,那个「深」就更谈不上。深入!所以诸位同学要晓得,佛法修行的秘诀是「一门深入」。我常常做比喻,佛法像个圆球,球它有个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就像在这个球的面上;任何一点,那就是一个法门,任何一点都通达圆心,只要到达圆心,全部通达,没有到达圆心,不会通达,你还是一门,你不懂第二门,到达圆心全部都通达。

    我们现在要问:为什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十善业道经简介 >十善业道经目录 > 讲记 第15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