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物现象的透视
第四卷十善业道经物现象的透视【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众生行为的差别,构成了这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两个方面。那么,对于心和物质的现象,应该如何看待呢?人类许多痛苦,都是因为对世界不能正确地认识而造成的。由于我们对心物构成的现象世界,不能正确认识,从而产生很多错误的行为、执着、烦恼,所以造成了人生的痛苦。要想摆脱人生的痛苦,首先对世界要正确地透视,树立人生的正见。而心无色不可见取。前面说过世界是由心造成的,是由心念决定的。那么,心又是个什么东西呢?经中说:心无色。物质现象在佛教中叫色,为什么叫色呢?因为人们对物质现象的认识,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颜色来认识,一是通过形象来认识。颜色在佛教里叫显色,形象在佛教里叫形色。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颜色和形像,就无法认识物质现象。就像有人问桌子是什么样子?我们首先会告诉他桌子的形状,它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其次告诉他桌子的颜色,是红的还是绿的。通过眼根认识的桌子,主要有这两个方面的特征。物质称为色。可是心呢?它是无色的,既没有颜色,也没有体积。你们说心是什么颜色?是红色?还是绿色?有的人骂人:那个人的心真黑!其实,这话并非指人的心有黑有红,而是一种形容。心没有颜色,也没有体积,它不是一个固体,所以不可见取,心是看不到,也抓不着的。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这是佛法对心的一种特有的认识。古代的宗教、哲学说到心,往往跟灵魂联系在一起,认为心的主体是灵魂。灵魂是一个固体,印度的宗教叫作我,就是神我;西方的宗教、哲学里称为灵魂。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变化,但是灵魂、神我却是不会变化的。而佛法认为,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佛陀在这次法会上告诉我们,但是虚妄,诸法集起,心是虚妄的。虚妄,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从佛法的智慧来透视,都属于虚妄,因为是妄想构成的。所以,世界是妄想的产物。佛法所说的妄想,跟平常人们所理解的妄想不太一样。平常人们所说的妄想,一般是指不切合实际的,不可行的想法。佛法认为,凡是不能够认识真实的、通达真实的想法,跟真理不相符合的想法,都称为妄想。这个世界是妄想的世界,因为众生的妄想千差万别,所以才造出千差万别的世界。人类在接触虚妄世界时,产生虚妄的认识。有情的六根,面对六尘,六根就象摄像机一样,把六尘境界摄入到思维中。一个人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心态,构成了思维。思维是什么样的东西呢?思维,其实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思维往往取决于经验,是经验的积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经验,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在《楞严经》里,把心叫做前尘影相,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什么叫前尘影相呢?就是六根认识六尘之后,六尘落下的影子,就构成了我们的经验,再由经验构成了思维。人的经验也会散失。人的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有情生命的延续就象流水一样,一条河的水在流的过程中,会把很多小河的水容纳进来,从而使河水量越来越多。但是,河水在流淌的过程中,又会从其它的地方消失,或因太阳的爆晒而蒸发。同样,生命之河在延续的过程中,随着自身的观念,会扬弃很多东西。假若观念正确的话,会扬弃很多不好的东西,而接收很多好的东西,这样就会使自己的生命得到转依,人格得到提升。假若观念错误,就会扬弃很多好的东西,接收很多不好的东西,这样就会使人格越来越堕落,最后甚至成为蚂蚁、蚊子、苍蝇。所以,生命的可塑性很强,它完全靠我们去塑造,不是固定不变。一个人学习了佛法之后,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扬弃错误的想法,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生命自然得到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