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实事求是 反对浮夸指标
是随波逐流。反正事物总有不同的方面,认识总会有对立面,实际的问题总要解决。
于是,他还是尽量保持冷静,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在研究计划工作时,不断地、一再地提到:
“国家计划委员会心要热,脑子要冷。”
“经济形势是大跃进。而现在是数字跃进,措施没有跟上。十七个部的政治气氛够了,但具体措施还不够,计委要协同各部把注意力放在研究措施上。”
“这个期间,要把消极、困难方面考虑一下。”
“资源、技术力量、资金、设备、物资都比较紧张,要深入地摸,认真研究。”
“搞1959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要分期成和必成两本账,取其低,争取提前超额完成,这样主动。”
“工农业指标初步定下来后,要围绕这些数字进行重大问题的研究:重大项目有什么薄弱环节,工业地区的分布问题、地质资源的问题,机电设备的配套能力问题,财政、外汇、材料、物资的平衡,劳动力、积累、消费等都要具体安排。”
“安排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要考虑重点和一般的问题,局部和全部的问题。单纯从钢来看,可以搞到6000万吨,但全面看又有问题。资源40—50%还要找;投资不落实;技术力量,劳动力还要规划;最大的问题是设备,一是电,二是重型(设备),矛盾很突出。电要上去,铜、铝又不足。原材料和设备须要好好摸。部门定了,还要考虑地方的问题,看看地方平衡如何?从四面八方看,可以看出问题。”
“安排第二个五年,特别是1959年计划指标,要考虑平衡下来有什么问题?1958年生产预计完成的情况要很好地摸,可能性到底如何?生产能力究竟能达到多少?按1958年能够完成的量来看,铜、铝、发电、设备、机床、酸、碱、焦炭、橡胶等供需之间差距仍很大,这样,1959年的基建就要多上新增能力,这与投资又有矛盾。而要保1959年产量,今年下半年就要安排一些能力,又不仅牵涉到投资,也还有原材料、技术的问题要解决。明年钢材即使满足了数量,规格、品种也还不能满足需要。……这些都需要从措施上加以研究解决。”
他还多次提到矿业、煤炭、发电装机能力、酸、碱等化工的配套;木材、水泥等生产及劳动力安排;运输的紧张,地区的平衡协调,基建生产,生活问题,时间措施的安排;机械工业的配套等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和意见,并在向中央财经小组汇报时,反复进行了说明。
陈云等领导非常重视贾拓夫提出的意见,曾明确讲过:明年计划成不成,关键还是在材料问题上。铜、铝、钢材品种,时间赶得上赶不上?铜落空,发电机组就落空,四大皆空,是个大问题。
还说:从实际情况看,反映出1959年任务并不轻松。材料、设备、运输问题严重,建筑能力也严重。铁路、交通是个大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就不好办,计划会落空,看来来年的计划窟窿很多!
实际的这些情况,预示着1958年的跃进可能带来经济的全面紧张。但是,这些具体问题还只是在经济工作的一部分领导层中议论,到达不了也无法影响到最高的决策层。不仅如此,问题还在加剧发展。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钢产量要翻一番,达到70万吨。贾拓夫认为有问题,他找宋劭文、廖季立等经过认真核算,一致认为,1958年1—8月份在跃进的推动下,只生产了500万吨(几乎相当于1957年全年的生产量),要在后四个月再搞出600万吨,实际是不可能的。而且按此指标实施,会给其他行业和经济全局带来很大冲击。但是,许多人听不进他们的意见,自然也就无法作为一种意见送达毛主席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