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楞伽经》第十六讲
。像龙树菩萨一样,讨债的来了,来吧,还告诉他怎么杀死自己,别的兵器杀不了他,就龙蛇草能杀他。为什么?就因为他当柴夫的时候砍草伤过一条虫。所以龙树菩萨还告诉人家怎么能杀他,他那叫自在。人家来杀咱,咱早就吓窜了,躲一边去了,所以干脆还是别充那个能。
一打三分低呀,真正得道的人不用打的,佛陀打过谁呀?佛祖叫无争啊,以无争之力就可以摄服一切,人家真正的成就的功德力。当时大迦舍尊者是外道国师,把佛祖放到坑里要烧死人家,结果人家比他还能呢,那叫真的厉害。如果佛祖没有圆满成道,他一出道就有人害他,正是因为人家圆满得道了,你害不了人家。佛祖伟大的智慧,你不得不叹服,不是像咱们对领袖的那种叹服都是虚伪的。咱对佛祖那种叹服是真实的,别看咱没见过人家,三千年了,咱都不知道人家老人家长啥样。不可思议的事,所以我们要知道应该在这当中不要去分别取相,那样儿的话你对自身是一种障碍。
见自心法性则无执著,目的是你见自心法性,见是认识。什么叫自心法性?就是我们要认识感受到心的缘起法的作用。一定要认识你自心,你本身心能的缘起和作用,你把它认识到那是最好的。我们看待一切现象都不要去理会它,目的是要看待你那个自心。现在你那个做主的是谁?谁在做你的主?你要把他那个缘起性,他那个发生作用看得很清楚,你就成佛了,见心了。
你知道为啥他喜欢孙儿呀?小乘法就说他跟他孙儿有缘,他有他的因缘,那叫虚妄分别说。实际上无明妄想也是假说,要从究竟说就是个游戏,自己在做梦呢。哎呀!今天梦见自己得了个孙儿,明天又怎么样怎么样,就是做梦呢。从究竟本质来说就是在做梦,你梦没醒,你醒的时候就不会视他为孙儿。为啥?见自心法性则无执著,就不执著了,你不见自心法性,你就执著。
你想人对谁最好呢?人对自己最好,见自心法性你就不执著一切了。如果这个缘起法对他有伤害,你看他还喜欢他孙儿吗?对他没有伤害呀,不错呀,哄哄玩呀挺高兴啊还对他挺好。这是绝对的道理,所以你记住,你认为你放不下的时候,那是你还有用,一旦没用的时候,你谁呀你?是这样吧?佛祖把那话呀都说绝了。
离分别为了什么?见自心法性,摆脱外相的干扰,去观察实际的内心动态,就离开执著了。内心动态很清晰,你能掌握的时候,你就保证不会执著了。执是对外的东西,著是对心相的一种看法,叫执著。执是对外有所执,我可以拿得到,著是附着。我们对外面的执著对外面的认识感受,是因为你内心有它,因为你喜欢才有嘛。你为什么有身体呢?因为你需要有生命的感觉才有嘛。
瓶等诸物,凡愚所取,本无有体。诸观行人以毗钵舍那如实观察,名舍诸法。
《楞伽经》每一句都是那么精彩!瓶等诸物,凡愚所取,本无有体,你摆脱外相的干扰,认清内心深处的东西,你就不会执著了,因为你知道什么是决定作用了。这里打了个比方,众生要取的所劳动的是这一切物象,是他要执著的,烦恼众生会在乎外面的东西。实际上要取的东西都没有体的,都没有实际的东西。
自以为聪明的那些修行人呢?诸观行人,修行的人,以毗钵舍那如实观察,名舍诸法,如幻的三摩波提修法,就是如幻的智慧来观察认为他舍去诸法了,他自己认为这是如幻的我不要。实际上他又在另一个圈圈里打转。我不要这些,这叫如幻观察。名舍诸法告诉你充其量叫名字。好像是他放下了,实际上他又在捡另一个东西了,人空法不空。小乘道证人空法不空,为啥法不空呢?他又依法而住了,佛在这里一下就把小乘道破完了。
楞伽王,何者是非法?所谓诸法无性无相,永离分别。如实见者,若有若无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舍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