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
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末世众生能舍诸欲者,略说为五欲也。其中淫欲最浊,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故欲断轮回,应除诸欲。
欲因爱生,故断欲必先除爱。境背爱心,而生憎嫉。故爱憎二心,不相舍离。是故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可永断轮回。
然后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佛说淫欲是障道法,诸欲已舍,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清净心者,大菩提也,一真法界性也,如来圆觉境界也。换句话说,末世一切众生,若能舍欲除爱,勤求佛道,便于如来圆觉境界而得开悟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五性者,谓诸学人,于修菩提道上,由于机有利钝,悟有深浅,故显出五性,差别不等。因为一切众生于不觉地,由本贪欲,发挥无明的程度不同,有的无明重,有的无明轻。于是显出五性,差别各各不同。
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其五性学人无明轻重的程度,由二种障而看出深浅来。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二障者,一者理障,二者事障。理障亦名所知障,事障亦名烦恼障。
所知障障无上菩提,故曰障正知见。不过‘所知’可为智母,亦可为智障。于所知取相计著,便成智障。如果于所知不取相不计著,知法不住法,则所知便为智母,不为智障。
烦恼障障究竟涅槃,故曰续诸生死。由此理事二障的深浅,而有五性差别的不同。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所谓五性者,谛闲大师谓一、凡夫性,二、声闻缘觉性,三、菩萨性,四、不定性,五、阐提性。据圆觉经大疏云,五性系约断二障者言,二障未断,不应列入五数。经中将声闻缘觉合为一处说而已。
若理事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未成佛者,凡夫也。所知障烦恼障均未除,是具缚凡夫。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声闻缘觉人,断烦恼障已,急取涅槃不行化道。虽了分段生死,犹余变易生死。以无明未破故,所以经云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未破无明也。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菩萨者,智慧殊胜,分破无明。大悲心切,普度众生。虽行空而不取证,入生死而不染著。
此是说声闻缘觉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欲泛如来大圆觉海者,欲上成佛道也。众生迷时,此圆觉名本觉,尔时是理即佛,以众生虽在不觉位,而理性不失也。众生悟时,不觉转为始觉。众生证入时,始觉转为圆觉。证至究竟,名究竟觉,即报身佛。尔时始本冥合,证入一真法界,名大圆觉海。
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者,一者理障,二者事障。断理障究竟,则证无上菩提。断事障究竟,则入究竟涅槃。证得无上菩提究竟涅槃,是名成佛。故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二障已伏,犹未断也,不过尔时不起现行而已。断时不但不起现行,种子亦断也。故不起现行,种子犹存,仅名暂伏,不为永断。此时便悟入菩萨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