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
同如幻之众生。故曰彼观幻者,非同幻故。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于一法界中,所度之众生如幻,能度之菩萨亦如幻。所除之妄识如幻,能除之真智亦如幻。所谓除妄取真皆如幻也。菩萨如此,渐次离于幻化。
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如此不求除妄,不求取真,净心无住,契入一真法界,即能成就圆觉妙行。
如土长苗是譬喻。圆觉经大疏云,如种种子于地,逐渐长苗。种子譬喻觉心,土譬喻幻法,苗譬喻幻智。
谛闲大师则谓,土譬喻真理,苗譬喻真智。
无疑的都是欲以譬合法。但细寻经义,似不如此。
所谓如土长苗者,系言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也。前修奢摩他,‘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对境则影现,是顿现非是渐现。只要内发寂静轻安,十方如来心,即于中顿现。
今大悲轻安则不同。‘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是知如土长苗者,说明菩萨以幻除幻,非是顿成,乃渐增进也。若如此法门,可以顿成,为何说以幻除幻?因为所除之幻既除,能除之幻亦要除。所以须渐次增进,如土长苗。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译为等至、等持。观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此段经文,说明修禅那。修禅那者,旨在无碍。故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物为碍,故曰无物。‘无物’为碍,故‘无物’亦无,斯为禅那。
如此说来,行人云何修行?若有修行,岂非是碍?若无修行,岂非是碍?若有悟证,岂非是碍?若无悟证,岂非是碍?当知修行方便,在于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无所住,则不碍于有,不碍于无,不碍于亦有亦无,不碍于非有非无。一切无碍,则说有一切有,说无一切无,说亦一切亦有亦无,说非一切非有非无。如此境界,谓之禅那。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
修奢摩他,取于静相。既取静相,静相为碍。修三摩钵提,取于幻化。既取于幻化,幻化为碍。今修禅那,故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净觉心者,以无所住心也。以无所住心,不住幻化,亦不住静相。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身心者,四大五阴。了知四大五阴,皆为挂碍。四大皆空,五阴皆空,是为法身。法身圆明,出诸挂碍。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
在心曰知,在身曰觉。既然了知身心,皆为挂碍。则其智慧之‘明’,应离身心知觉。故曰无知觉明,不依诸碍。不依诸碍者,不依身心诸碍也。
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其‘明’不依诸碍,是心无所住也。如果心住于碍,固然为碍所碍。若心住于无碍,依然为无碍所碍。心无所住,乃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所谓无碍者,非是有世界身心为碍,无世界身心为无碍。如果离开世界身心以外,另有无碍,则其无碍即是断灭。当知世界身心,缘起无性,无性是故无碍。所以非是世界身心以外另有无碍,而世界身心,当体即无碍。故曰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
尘者,世界身心也。谓虽然在世界身心之中,而不为其所碍。犹如器中锽,声出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