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个消息!
古德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华严云:三界诸法,唯有心故。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严经云:万法所生,唯心所现。此心乃生佛之本体,万法之根源,所谓实相般若即此,观照般若由此,文字般若更不离此;修因修此,证果证此,念佛念此,参禅参此,听经听此,乃至行住坐卧何尝非此。可惜众生被无明烦恼所蔽不自觉知,妄执六尘缘影以为心,起惑造业,枉受生死,要是我们不被所迷,能够认识这个真心,则与佛无二无别。所以本经处处显示,层层阐发,无非要吾人亲证此心。
天台约六即判释此心。六即:一、理即心,二、名字即心,三、观行即心,四、相似即心,五、分证即心,六、究竟即心。
一、理即心者:人人本有,个个不无,唯被三惑烦恼所蔽,以致埋没不见,只是理具而已,不见不闻。二、名字即心者:闻经听法,或蒙知识开示,骤然知有此心,为一切众生之本具,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然而只是知名而已,未曾实证。三、观行即心者:由闻名后,即起观照修行,时时参究这个,所行与所证(真心),默然相应。四、相似即心者:精进不已,观行工夫得力,渐与实相相近,本地风光依稀仿佛。五、分证即心者:由观照力,工夫成熟,能够分破无明,去一分烦恼,证一分实相,虽属证悟,尚未彻本穷源。六、究竟即心者:烦恼毕竟断尽,圆证实相般若,此即究竟即心。本经目标即在要吾人证此究竟即心也。
此外还可约比喻解释:心,谓中心,心要之义。中心,如一国之中心,一城之中心,乃至任何一事一物都各有其中心。心要,就是精要,谓一切事理之纲领宗要,能得此心要,则一切皆可贯通。意思是说,此经乃是全部般若经的中心,认识此经,便可认识全部般若圣典,虽寥寥二百余字,却能总持一切,于大部精要奥旨都收摄无遗,确为六百卷大般若的中心重要经,故以心经名之。换言之:般若心经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中所不摄的经,是集合诸部般若的精要心髓而成,所以叫做心经。正如人之一身以心为总要机关。若称为般若波罗密多心要经,则格外明了矣(按连珠记曰:不空三藏译云:菩萨白佛言,我欲于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心。据此则心字即指心要也。)
兹再将般若波罗密多与心七字合拢来讲,亦约二义释之:能够依照般若而修可以度脱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亲证真心,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又实相般若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真心(涅者不生,槃者不灭,真心即不生不灭也),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以上约涅槃义)。其次,能依般若真实修行,便可圆满证到究竟即心(如但修空观证一切智,见相似即心,修假观证道种智,见分证即心,都算不上究竟,能圆修三观,圆证三智,见中道实相,亲证究竟即心,始可称为究竟),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又证到般若之究竟,即是实相,实相即吾人常住不变之真心。所谓智慧到了究竟之时,即是彻证真心本体,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此约究竟义)。以上心字讲完了。别题竟。
四、经(佛所说的教法):此是通题。梵语修多罗,或云修姤路,或云素□缆,译为契经。此方好略,故但称经。所言契经者,契就是契理契机的意思。谓上契诸佛之心理(一切言教皆从佛大悲心流出来的),下契众生之机宜(一切言教无非应众生的机宜而说的)。契理则称为正道,而没有邪倒错谬,契机则巧被根性,而能令人信解受持。若但契理不契机,则同世典俗训,若但契机不契理,就像渔歌樵曲。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具有契理契机的,故以契经称之;同时也是一种拣别与其他世典的不同。以上乃就通途而言,若别约本经则谓上契般若实相之理,下契解空无我之机。按杂阿毗昙心论则明五义:一、出生(出生一切诸法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