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字是别,与他经不同名故;经一字是通,部部同称为经。二、能所:经中全部文字为能诠,般若波罗密多心七字(般若是观照妙行,波罗密多是证果归处,心是实相理体),为所诠(诠者含也,譬如一玻璃瓶,内贮清水,瓶为能贮,水为所贮;能诠,所诠之义就是这样,亦可作显字解)。三、法喻:般若是法,波罗密多是喻。四、因果:般若二字为因,波罗密多与心五字是果。
【合释】这是教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度脱烦恼的生死苦海,达到究竟安乐的涅槃彼岸(波罗密),而亲证不生不灭之真心实相的一部经典,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以上经题八字讲完)
甲二:译人。
上面解释经题,说是一种提示纲要,使人容易懂得经中大意,这总算不错。至于讲解译人不是一种非关重要的事吗?要知道我们今天能够听闻读诵这一部殊胜经典,皆是这位翻译法师所恩赐的,所以我们现在讲演此经,须兼释译人,意在要大家知道受了这位法师的莫大恩泽,同时也可认识到他对于佛教有极伟大的贡献,而生尊崇敬仰之心。为饮水知源,纪念厚德,故有讲述译人的必要。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分释】唐:是朝代名。唐高祖李渊,三世仕隋,后来隋恭帝把天下让给他,建都长安(陕西),国号曰唐。
三藏:佛的一代言教,综合起来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或称为藏经。三是数目,藏是含藏,究竟含藏什么?此三者,在形式上言之,则各各含了许多文字卷帙;在实质上言之,则含一切微妙道理,故曰三藏。又这宝贵的佛典被珍重保存国库,故又称为藏经。佛一代说法所记录者,叫做经;佛所制定禁令诸弟子的规戒者,叫做律,佛和弟子们讨论教理,以及历代祖师所著述者,叫做论。总之,经专开示教理,律重规戒行为,论是解释发挥经律中的道理。这三藏所含的道理,要之不出戒定慧三学,所谓经明一心为定学所摄,律规三业为戒学所摄,论别邪正为慧学所摄(此乃一往之言,其实每一藏中,都各各具有戒定慧三学的。否则经藏中便无慧学和戒学;而律藏中则无定学和慧学;论藏中亦无定学和戒学了)。
当知佛说一切法门无非要对治众生的一切心病,佛法虽广赅括之即此戒定慧三学。众生心病虽多,最厉害的就是贪嗔痴三毒;以戒对治贪心,以定对治嗔心,以慧对治痴心。佛说三藏妙法根本就在这一点。经云: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
法师:法是佛法,师是师范,博通三藏佛法,可为人天师范者,故以法师称之。亦即上弘大法,下为人师之谓。若依法为师而自修持者谓之自利法师,能够对众演说化导众生而为人师者谓之利他法师。这位译主乃是自他兼利之法师也。
玄奘:乃译主之名。俗所谓三藏取经者,就是指的这位法师(本来应云玄奘法师到印度取三藏佛经,或谓博通三藏的法师到印度取经才对,因为三藏是佛典的总名,并不是人名,若说三藏取经,则成为经取经的矛盾了,这都是在来传错的)。如罗什等皆称三藏法师。这位法师在唐朝的历史上最为伟大,连妇孺也莫不皆知有一位唐三藏法师者。
玄奘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县人。兄长捷法师,先出家于洛阳净土寺,师十三岁亦入净土寺出家为道基弟子,聪颖异常,读了很多佛经,并且周游国内,参访知识,想把大乘佛学研究一个彻底,结果觉得中国的经论还不完备,加以当时所译的圣典,有许多隐晦难明之处,且各宗其说,莫知所从。于是慕法显的壮举,发愿西游求法,便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三年民前一二八二年)四月一日,冒禁孤征。一路颇受艰险,曾经过八百多里的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亦无水草,单骑独行,常遇诸恶鬼怪,奇形异状,绕人前后,惟念心经(前罗什法师之所译者,或云游经天竺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