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其实亦含有憎字在内,所谓遇顺境时则起贪恋之心,遇逆境时则起憎恶之心)。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取即妄取,追取。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取(文中虽单举取字,实则亦含有舍字在内,所谓:遇可爱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前之无明是过去惑,今爱取二支为现在惑,同时又为未来因)。
有即业。有因有果之谓,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换句话说:由爱取二者所驱使,而去造作种种有漏之业,以感未来生死之果报。果报的范围虽广,要之不出依正二报。依报即是欲有(欲界),色有(色界),无色有(无色界)。正报即是本有(现在之身),中有(中阴身,此身已死,后身未成,于此中间所受化身谓之中阴身),后有(后世受生之身)。欲等三有为受生处之依报,本等三有为所受身之正报(前行指过去业,今有指现在业,虽属现在却为未来生死苦果之因)。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生即受生。以现在所造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在四生六道中受生(此生之一支通因通果,若对前之爱取有三支而言,则属未来受生之果,若对后之老死一支而言,则属未来感果之因)。此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既有生就不能不死,则四大幻躯自然从少至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如燃香相似的渐渐消殒;要想永生不死,常壮不老是绝对不可能的!(老死本来二事,何故合为一支?因为老不一定有的,如一般夭殇者则不历此阶段,故与死合为一支。)此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总之无明是无始一念不觉障蔽真心的一种虚妄(过去惑);行是依无明妄惑所造的一切业因(过去业);识是依所造业而受现世投胎之第八阿赖耶识(业报主);名色是神识依父母精血,心身渐次发育的一种状态(约初受胎时言);六入是在母胎中六根初成的名称(约住胎言);触是六根与六境接触不起憎爱的一种作用(约出胎后言);受是对境分别苦乐的一种感觉(五六岁后的作用);爱是对境生起的一种欲望(十四五岁后的作用);取是广求五欲的一种作业(二十岁后的作用);有是由贪爱而造作的一种业力(作业成就);生是依著所造的业力去受报投生的一种事实(依业受报);老死是由无常转变根败身亡的一种现相(生命结果)。也可说: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总头目;行是生死的创业者;识是生死的责任者;名色、六入是生死的业报身;触、受、爱、取是生死的犯罪者;有是生死的承罪者;生、老死是生死的受刑者。十二因缘的名义大约就是这样。
现在要来讲流转的意思:为了无明不觉的愚昧性所使,迷于声色货利之中,处处颠倒取著,因而做出一切不合理的行为来;此则因无明而引起一切作业行,故曰无明缘行(缘是生起和引起的意思)。杂集论云:无明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得愚痴故,二、与行作缘。有了过去所造业因行牵识(业识)受报,此则因行而引起业识的投胎,故曰行缘识。杂集论云:行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诸趣中种种差别,二、与识作缘。有了业识托胎,自然组成形体,此则因业识而引起名色的成立,故曰识缘名色。杂集论云:识有二种业,一、持有情所有业缚,二、与名色作缘。有了名色,自然渐备六根,此则因名色而引起六入的构成,故曰名色缘六入。杂集论云:名色有二种业,一、能摄诸有情自体,二、与六入作缘。有了六根,自然能与一切外境接触,此则因六入而引起接触的作用,故曰六入缘触。杂集论云:六入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圆满,二、与触作缘。既有了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