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道理大约讲完,现在要来谈谈还灭门了。
当先检讨一下生死的根源。人生怎样有忧悲苦恼,到底从何而来?是由无常转变的老死而来的(人生最悲哀而痛苦者就是老死);它老死又从何而来呢?是从投生来做人而有的(因有了生的生命自然有结束生命的老死);何故要来投生?由所作而规定了的业有牵引而来的(既有业因当然要依业受报而来投生,所谓负债须偿);有又从何而来?是由妄取而来的(因为有了妄取才会去妄造有的业因);为什么要去取呢?是被贪爱心所驱使的(如没有贪爱就不去取);爱又从何而来?是从领受而来的(如不去领受则贪爱从何而起);受又从何而来?是从六根接触六境而来的(根不接境自然没有领受);触又从何而来?是从六入而来的(没有六根怎能去接触尘境);六入又从何而来?是从名色而来的(没有心物和合的名色,怎能成就六入的作用);名色又从何而来?是由阿赖耶识去投胎而有的(若无业识揽父精母血而成胎怎有名色的成立);业识又从何而来?是由各人行为上所造出来的业,识被业牵而入胎(正如凭罪状而入狱,若无业力自然不会牵识受报而投胎);行又从何而来?是由无明的迷惑心所驱使去妄作胡为而成业行(心不迷惑自然不会妄作胡为)。
反过来说怎样才能没有老死忧悲苦恼呢?当不去受生;要不受生,当不造业有;要没有业,当不妄取;要不妄取,当不妄为贪爱;要不贪爱,当不妄为领受;要不受,当不妄为接触;要不触,当勿妄用六根(六入),要无六入,当勿产生名色;要无名色,当空业识;要空业识,当不妄作行;要不妄作,当破无明;无明一破则生死自休。
到此可就明白了,生死的根源原来就是这个无明!那么,想求解脱生死,当先断无明为下手功夫,犹如擒贼必先捣其巢而擒其王方能克尽全功,这是一种最恰当的譬喻。然而问题又来了,到底要怎样才能灭除无明?当用般若观照功夫,观察无明无性,当体即空。因为无明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种虚妄,凡夫不觉被其所迷,菩萨智悟了知是幻。这种道理,当举一喻,比较易懂。就拿空华来说,空本无华,而病眼人则妄见为有,净眼人则唯见澄空(空喻真心,华喻无明,病眼人喻凡夫,净眼人喻菩萨,唯见澄空喻无明当体即空)。能了悟到这点(无明无性),则无明当下瓦解冰消成为乌有。
无明一灭,则真心显现,于是对于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会迷执我法二相,生出种种颠倒取著而去妄造一切恶业行(无明灭则行灭)。既不造业,那还有依业受报的业识呢(行灭则识灭)?没有业识,自然不会产生在胎的名色(识灭则名色灭)。既无名色,则安有六入的构成(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既无,谁去接触(六入灭则触灭)。没有接触,怎能领受(触灭则受灭)。领受既无,便不生贪爱(受灭则爱灭)。既无贪爱,怎能妄取(爱灭则取灭)。既不妄取,自无有业(取灭则有灭)。既无有业,谁去投生(有灭则生灭)。既不投生,那有老死(生灭则老死灭)。所谓前者灭除,则后者不起,故曰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盖无明为生死根本,所以一灭了它,其余十一支则不断自断了。这好像砍树一样,从根砍断则全树皆倒。因此,所以断了无明,便可还复真性(真性被无明蒙蔽不显故),灭除生死(生死被无明牵累故),故曰还灭门。
吾人如顺著生死潮流,则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于是乎永受生死。反之能逆了生死潮流,则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于是乎获到解脱。
上来所说流转门是观察世间生死之缘起,属解方面的;还灭门是进修出世解脱之法门,属行方面的。虽则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为原则的十二因缘,能令有情流转生死;却也幸有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为原则的十二因缘,可使众生还灭生死。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