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然如是,但在般若照见皆空下却一律没有它的存在。这里或许有人要发生疑问说:还灭门是出世圣者解脱生死的法门,为什么也不许它的存在呢?因为解脱是对生死而言,一有对象便是妄想凡夫心想。盖自性觉照本无无明,自性无缚不须解脱(无无明尽)。所谓既无无明,自然没有生死,生死既无,还有什么解脱可言?换句话说:既没有生死流转之法,还用得到灭生死的还灭法门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道理,即此可以明白了。
菩萨行深般若用一心三观,照了一境三谛,了达无明当体即是真空实相,行识乃至老死亦莫不一一皆然。
永嘉大师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佛性法身就是实相)。这对于无明当体即实相的道理,可说是一个极有力的证明(前是约无明虚妄不实,此乃约无明当体即真,正与前文破五蕴时约虚妄不实之空,及第一义空之意同)。
无无明句,是空流转十二因缘;亦无无明尽句,是空还灭十二因缘。前者须用观照工夫对治,有能有所,这是空法未圆。后者则连能空之空亦空,是更进一层以显般若真空义,此则非但破除我执无明,那法执无明亦被遣除无余。
复次当知此十二因缘也就是四谛法,不过一种开合而已,名词上虽有差别,性质上却是相同。无明、行、爱、取、有,此五者合为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此七者合为苦谛;观因缘智为道谛,十二支灭为灭谛。又流转门,即是苦集二谛;还灭门即是道灭二谛。或问:既然名异义同,何故重说?答:为适应众生的机宜故。
【合释】真空实相的理体上,究竟清净解脱,非仅没有凡夫流转的十二因缘,同时也没有圣者还灭的十二因缘。因为它既名为缘起之法,则在诸法空相中也要否定它的自性。既然没有无明,乃至没有老死,自然也就没有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故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己初破缘觉十二因缘法竟。
列表如后∥过去二支因┬无明一念不觉,障蔽真心(1)(1)烦恼道
∥└行因不觉故,妄造诸业(3)
三∥┌识业种发识,牵引投胎(2)
世∥│名色识心是名,精血是色(2)
十∥现在五支果┤六入六根完具,随境入尘(2)
二∥│触根尘相偶,名之为触(2)(2)苦道
因∥└受对境分别,感觉苦乐(2)
缘∥┌爱于所对境,起贪爱心(1)
表∥现在三支因┤取欲望开展,追求妄取(1)
∥└有因妄取故,即成业有(3)
∥未来二支果┬生依所造业,偿报受生(2)(3)业道
└老死既然有生,难免老死(2)
己二:破声闻四谛法
无苦、集、灭、道。
【预释】此空四谛也,苦、集、灭、道,谓之四谛。又名四圣谛,谓圣者所悟之真理,依此四法而修可以超凡入圣,故名四圣谛;此为声闻所修之法。声闻为佛教中的一类小乘圣者,他们因为闻佛之声教而开悟的,故称为声闻。到底悟得什么?受了佛陀的开示,了解到三界生死无限苦迫(苦谛);同时又知道苦的根本是由贪嗔痴等,纵身口意造诸恶业积集而成的(集谛);能够把它贪嗔痴断灭,即能离苦而获到解脱寂灭之乐(灭谛);但要离苦断集,必须修道(道谛)。
这里有个问题不可不知的!所谓听闻佛陀四谛道理而开悟的一群众生叫做声闻,当知佛在世时有佛说法,佛灭后,虽无佛直接说法,却有佛的遗教一切经典流传的间接说法。得著这些遗教启示而觉悟四谛真理的众生,都可以称为声闻圣者,并不一定要亲闻佛声,否则终没有佛灭后的声闻圣者了。那末,三乘圣者是佛在世时方有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