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灭度后就没有了吗?这是讲不通的。

    【分释】一、苦谛:苦是逼迫性(亦即痛恼义),是说众生身心常被种种痛苦迫扰不安,故曰逼迫性。法华经云:三界无安,众苦充满。取要言之有下列五种:一、依自身方面则有疾病老死,饥渴疲劳,丑陋残废等苦。二、依内心方面则有贪嗔痴慢,嫉妒怨恨,忧悲怖惧等苦。三、依外界方面则有水火雷电,寒暑风雨的袭击;以及旱潦瘟疫的灾患,虎狼蛇蝎的毒害等苦。四、依人事方面则有刀兵盗贼,侮辱侵害,威胁压迫,讥骂嘲诮,怨毁仇杀,妒忌失恋,拘禁刑罚,乃至内乱外患等苦。五、死后则有堕落恶趣苦的可能。总而言之,缠身的有老病死苦,扰心的有贪嗔痴慢,随时有天灾人祸,死后有地狱鬼畜。

    以上依自身和内心所受的苦为之内苦;依外界所受的苦为之外苦;依人事所受的苦为之共苦;死后所受的苦为之后苦。人们生在这五浊恶世的当中,其所感受的,无论正报(身)和依报(国土及一切外境)都是逼迫的,束缚的,危险的,痛苦的,无常的,所以说它为苦谛。

    既被看出了这些苦,当急设法取消它而去追寻苦的泉源,于是便找出了一个集来。

    二、集谛:集是招感性,上面所说的那些苦到底从何而来?非从天降,不是地生,亦非神赐,更不是人与;乃吾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由自心所起的贪嗔痴等所驱使去妄造一切恶业,依业受报而招集来的,故曰招感性。以其能招集生死等苦所以说它为集谛(它的本身就是见思惑,为招感一切苦法的业因,同时也是三界生死的根源)。

    为了感觉著依业受报,生死无尽的痛苦,因而急求解脱的真理灭。

    三、灭谛:灭是可证性,谓灭去烦恼生死之苦,证得涅槃寂灭之乐,故曰可证性。亦即寂灭的意思,谓烦恼既寂,自然生死永灭,所以说它为灭谛(指声闻所证之果涅槃)。

    为了要灭苦断集求证涅槃,因而急求办法道。

    四、道谛:道是可修性,既然了解到生死等苦,是由集的业惑所酿成,同时又知道有寂灭涅槃可证,因而向上追求断集的方法(道)。当知业惑一除,则断证(断烦恼,证涅槃)两问题便可立时解决了。然而方法是什么?就是修诸道法,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依之实地真修,便可达到目的了生死,证涅槃,故曰可修性。又道是能通义,依诸道法而修,可由凡地通达圣地,所以说它为道谛。

    总之生死等苦无非逼迫为苦谛;贪等业惑能招生死为集谛;涅槃寂静远离生死烦恼为灭谛;道品观法诸修行法门为道谛。亦可说:感受生死业报叫做苦;身心积聚罪恶叫做集;所证涅槃叫做灭;修行门径叫做道。若连在一起来说:这现实人生毕竟是痛苦的,其苦从贪等烦恼招集而来的,想达到寂灭解脱安乐的理想世界(涅槃),应要修道而断灭烦恼。苦是集的结果;集为苦的原因;灭为修道的目标;道为求灭和断苦的工具。又苦集二谛属现实界,灭道二谛属理想界;苦谛是人生问题,集谛为缘起问题,灭谛是证悟问题,道谛是修养问题。苦谛生死集的结果。现实界┬苦谛─人生问题

    集谛业惑苦的原因。└集谛─缘起问题

    灭谛涅槃修道目标。理想界┬灭谛─证悟问题

    道谛法门断证工具。└道谛─修养问题

    综观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感果。例如种子为因,结实是果,若无种子怎能结实。今就四谛来说,集谛是因,苦谛为果。道谛是因,灭谛为果。换言之,集为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道为灭之因,灭是道之果。没有贪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无精修道法为因,安得涅槃寂灭之果。苦是众生所感的业报,乃三界生死苦果,集是众生妄起的业惑,乃三界生死苦因,灭是圣者所证的真理,乃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目录 > 要释(斌宗法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