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纲宗
法华会以前,佛所说种种法各为妙法;法华会既开以后,则从前所说诸法,不过为趋入佛智海之方便因缘,惟此经义能偶一法界摄入一切法界,乃堪称为圆融绝待之妙法也。
经名莲华者,所以彰喻。盖莲花与众花异,莲花未开之先即已有实,喻真如法性不因生灭而起,佛本具足一切智德也。莲花既开实即同时显现,喻真如法相随时随机无不显示开露也。莲花既落实即圆满,喻幻妄既销,本来之真如实相、一切妙功德智,及一乘之妙果,无不圆满具足也。真如智德,生佛不二,徒以众生妄想执著,不能显露受用。佛乃以方便善巧诱化众生,若去烦恼,若去无明,无非为实施权。后乃开权显实,卒使众生了知一一方便皆为趋向于无上之一佛乘;而此一乘,即具足无量方便乘。迨一乘显现,而诸方便乘亦融,有如白莲华之花落而莲实显现也。以有如是等义,故是经名为妙法莲华经。
次解品得名,即解释经品之名也。本经计共二十八品,有从法得名者,如方便品等是也。有从喻得名者,如譬喻品、药草喻品等是也。有从人得名者,如法师品、提婆达多品等是也。有从事得名者,如序品、授记品等是也。有从人法得名者,如授学无学人记品等是也。有能所为名者,如分别功德品是也。有因果为名者,如随喜功德品是也。有三义为名者,如五百弟子授记品是也。有不定为名者,如安乐行品、见宝塔品是也。均可依类以为辨别。
四显经品废立
本经计有三译:姚秦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然鸠译原只二十七品,无提婆达多品。至梁末真谛法师,始从梵文原本译出。并增置于见宝塔品之后。鸠师于童子之年,即具耆宿之德,其译著向为学者称颂。今鸠译既无此品,于是后增之品人遂引为疑议矣。第本经各译,均有提婆达多品,且均在见宝塔品之后。考其文义,后先亦无抵触。鸠译偶缺,或以具叶脱简以致漏译一品,亦未可知。且经名虽佛当时所命,而经品多为结集经典之人所分配,或为后来受持读诵之人所分配,如梁昭明太子配金刚经三十二分之类,容不免间有舛错,要不足为全经之疑难也。
五彰品之次第
经品次第,为一经之脉络。鸠译本经各品及真谛法师译增之提婆达多品,共二十八品,教义品次,互为衔接。惟流通分中嘱累一品,在神力品之后,药王品之前,此与诸经通例微有不同。正法华经及添品法华经,均以嘱累品列于经后。鸠译维摩诘经亦以嘱累品列后,而此译独列于流通分之中间。或其本无用意,然赞劝既周,化缘已毕,殷勤付受,远使流通,故有此品。要以居后为合宜耳。
六释经之本文(广如下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