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譬喻品第三
交煎而不知。生时如生龟脱壳,老时各器官机能衰退,病卧床上苦不堪言,求死不得,行动不能,死时如活牛剥皮。充满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以及贪、瞋、痴三毒之火。佛教化众生,令得无上正等正觉,得佛果位。佛时刻等待众生成佛,我们应早离此三界,免令佛久等。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迫求故。现受众苦。後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佛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交煎,皆因贪求五欲故,五欲为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人常被五欲所转,而颠倒是非,但人若看破五欲,则能放下贪著,作种种功德。人若明白财、色、名、食、睡皆身外物,大限来时,一切也得放下,就不会再贪著五欲。楞严经上载:六根能令人造罪,亦能令人成佛。五欲亦如是,迷恋则贪著,看破则放下。人由于贪求故,求不得而生种种苦恼。在世上贪求而造罪,至死後堕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人间,则受贫穷困苦。境况贫困时,欲造功德亦无法布施。又有爱别离苦,与心爱的人分离,难舍难离。怨憎会苦,乃与所厌恶的人,却狭路相逢,如是种种诸苦。沉没其中,欢喜游戏三界中,不知苦集之烦恼,故不惊不怖,不生厌倦,不求解脱。于三界中东西驰走,所遭所遇虽然尽是苦恼事,却不以为患。佛谓舍利弗,佛见此情形,便作是念;亦即是譬喻中之长者,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救拔彼等离苦难,更与以无量无边佛智慧之乐,使之在大慈大悲之大乘佛法中游戏作乐。
人贫穷当然困苦,但富贵亦有乐苦,乐极生悲,所以说:「贫穷布施难,富贵学道难」。释迦牟尼佛贵为太子,亦能学道。在佛住世时有一公案:佛前燃点的油灯,本是晚间才燃点,日间熄掉。一日,有一穷人供养油作佛前灯用,庙上的香灯师按照平常的习惯,于日间欲把油灯熄灭,可是,该穷人所供养的油灯,总不熄灭。此人往告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又以神通刮起神通风,也吹不灭那盏油灯,复从须弥山後使出毘蓝风,亦吹不灭此灯。众人不明其故,往请问佛,佛谓:「此穷人以他一生之积蓄,购油以供养,诚志可嘉,故此灯长明不灭。」人在困苦中仍作布施,是真布施,这比起富人布施,更为难能可贵。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释迦如来又作如是想,若我只以神通力量及所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而舍弃方便法门,为众生赞叹一切佛的知见、十力及四无所畏,众生不能以这因缘而得度脱。何以故?因为一切众生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苦,及忧愁苦恼,犹如幼子般无知,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中被火所烧,何以知道如来的智慧呢?
人若从未遇到佛法,又何以懂得佛法呢?如西方从未听过佛法,一旦遇到佛法,就生恐惧心。人都有掩耳盗铃的心理,明知自己犯错,总不愿面对现实,改过向善。未遇佛法之前犯错,情有可原,但遇佛法後仍明知故犯,则罪加三等。有过者,宜改之;无过者,则勉之。愈勇猛精进,精益求精。人有过而屡犯不改,罪业弥增而致堕落。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应知痛改前非。孔子曰:「过则勿惮改。」言有过应勇于改过,不怕改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