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譬喻品第三
,修行而可证入,仅是修行入门最初阶段。前几天本会有人证得此地,证得此地只不过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已!欲证圣果仍要继续努力不懈,精进向前。
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不要贪著快乐,要修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如入定,不务外缘,心如止水,玲珑透彻,打坐时不仅脉搏停止,连呼吸气亦停止,唯有念未停止,仍会打妄想,一念生出来就会出定。三禅是离喜妙乐地,离一切喜乐,不再贪著「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之乐,得天上的快乐。你们若要嚐其中滋味,就要用功参禅打坐。四禅是舍念清净地,连一念也舍弃,无生无念,此时已除一切客尘的烦恼,但仍未证果。以上是修道所得之轻安的境界。
「定」是四无色定:(一)空无边处定。(二)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四定天称无色界天,「定」则称「无色定」,这四天的天人只有识而无形色,故称无色定,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亦称四空处。「禅定」是四禅八定,四禅加上四无色定合称八定。「解脱」有八种解脱:(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是八解脱,又称八背舍。人初修道时,心中仍存有欲念,应用九想观(不净观)对外色观想,知其不净则不会执于「色」上,就得解脱。放下则自在,看破则能放下,故要先修此观。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修行用功时候久了,不知不觉中离色欲之念,内无色欲之念仍要观外色,观想美女将来亦难兔一死,老死时其身亦变坏,作青淤想、脓烂想,有脓致幼虫滋生,幼虫食肉,剩下白骨,骨变土,四大分离各有所归,风大还于风,地大还于地,水大还于水,火大还于火,各有所还,毕竟成空。能作如是观想就不生贪爱,去爱欲心而得解脱。得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具足住即住于清净本体上,空、识、有、想都解脱,得灭、受、想,身修灭、受、想定,识亦将灭。但识仍未灭,八万四千劫之後亦会生,故虽然有四空处境界,生死仍未了。四禅加四空处,再加上灭受想定,称九次第定。「三昧」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成就这三种三昧,就成空无相愿。「等」以上等等之道理。
「而自娱乐」:修行得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便得无量安隐快乐」:尤其在禅定中得无量安隐快乐,得其空涅盘,永离一切灾患。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佛谓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众生前生曾从佛闻法,并能信而受,不生疑惑;信受是闻慧。「殷勤」是思慧,常作思惟。「精进」是修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只自顾自觉。「羊车」譬喻声闻乘,如羊离群,只自了生死,不顾後群。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若有众生,闻法信受不疑,信心是发自内心,所谓「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旁人是不能替代你生信心,必须自已生信心。「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喜独居修行。「深知诸法因缘」:深知十二因缘,成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以「鹿车」譬喻辟支佛乘。有佛出世时,名缘觉。无佛出世时,名独觉。辟支佛是自证自了。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