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译文】
腹泻频剧,一时摸不到脉搏,手足厥冷,经过一昼夜,脉搏恢复,手足转温的,是阳气恢复,尚存生机;若一昼夜后脉搏仍不恢复的,则没有了生还的希望。
【评析】
本条讲下利后脉绝肢冷,决死生于晬时之后。
本条所谓下利后脉绝,当是指急剧性的暴泻,津液骤然过度损失,阳气一时脱绝,以致手足厥冷与脉伏不见。这种病症,属于暂时性的暴脱,所以经过晬时之后,阳气尚有来复的可能。如果阳气得复,而肢温脉还,即有生机;如果厥仍不回,脉仍不起,则为死候。它与久病的肢厥脉绝,为真阳磨灭殆尽者不同,应当明辨。
【原文】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①者,死。
【注释】
①脉反实:实,谓脉来坚实有力,多见于大实症。虚症而见脉实,所以说反。
【译文】
伤寒脉泻,一日十多次,脉搏反实而有力的,为死候。
【评析】
本条讲症虚脉反实的,预后不良。
虚寒性质的下利,脉当微弱无力,下利日十余行,说明阳虚程度较甚,反而出现脉实,不仅是邪盛,而是胃气败绝的征象,无胃气则死,故断为死候。
【原文】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译文】
腹泻完谷不化,发热、汗出而四肢厥冷,症属里真寒、外假热,主治宜用通脉四逆汤。
【评析】
本条讲真寒假热,阳气外亡的治法。
本症里寒外热,即里真寒而外假热,下利清谷,肢厥。本症汗出而虚阳将脱,症势十分危急,故用通脉四逆汤以招纳亡阳。
【原文】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译文】
热症下利,里急后重的,用白头翁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厥阴热利的主症及治法。
本条叙症甚简,仅言“下重”一症,《巢氏病源》曰:“此谓今赤白滞下也,令人下部疼重。”因此,本条的热利,应该作热痢看。痢疾,古称“滞下”,《内经》谓之“肠癖”,所下赤白黏冻,带有脓血。由于热邪下迫,所以肛部坠重。就病机来看,主要是肝经湿热,所以治用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两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原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译文】
虚寒腹泻,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的,是表里皆病,应当先温里寒,而后再解表邪。温里宜用四逆汤,解表宜用桂枝汤。
【评析】
本条讲虚寒下利兼表,治应先里后表。
《伤寒论》内对于表里同病的治疗大法,一般应先表后里,但里虚寒较甚而兼有表邪的,又当先温其里,后攻其表,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就是最明确的一例。从彼例看,本条下利也应是下利清谷,腹胀满则是脾胃阳气衰微。
【原文】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译文】
下利症,见到口渴要喝水的,是里有热的缘故,用白头翁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渴欲饮水是热利辨证的另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