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是寒热错杂的症候,所以厥阴的下利,有寒症、热症之分。由于阴寒盛者,必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如得阳复厥回,利亦必自止。由于阳亢热盛,灼伤血分,则便下脓血,里急后重,成为热利。但也有虚寒下利,因阳复太过,以致阳气过亢,热反不除,热伤血分而变成热利的。

    口渴为热,是言其常,也有属于下焦火衰,不能蒸腾津液上达而口渴,如少阴病的“自利而渴”,所以辨证中还应结合小便的清长与短赤,清白为寒,短赤为热。当然饮量的多少,是喜冷饮,还是喜热饮,也有助于鉴别。

    【原文】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译文】

    腹泻并见谵语、腹部硬痛的,是肠中有燥屎阻结,治疗可用小承气汤。

    【评析】

    本条讲热结旁流下利的症治。

    四方麻下利而复有燥屎,此为热结旁流之症。其所泻下的粪便,必不是清谷,而是清水,气味必秽浊难闻,与“少阴篇”中“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的病理机转近似。本条仅提出谵语一症,作为里实的辨证眼目,是不全面的,还必须结合其他脉症,如脉沉实,腹部胀痛,潮热,舌苔黄燥,小便黄赤等,因证势尚不太急,所以治以小承气汤,里实一去而谵语下利自止。

    【原文】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译文】

    腹泻以后,更加心烦,胃脘部按之柔软的,这是虚烦的症候,宜治以栀子豉汤。

    【评析】

    本条讲下利后虚烦的辨治。

    下利后心烦更甚,可见原来就有心烦,提出按之心下濡,乃表明内无有形实邪,而是无形之热内郁,所以断为虚烦,而治以清宣郁热的栀子豉汤。栀子豉症证的主症如心中懊、胸中窒等已载于太阳、阳明篇,本条补充出“按之心下濡”,不仅有助于虚烦的诊断,更可加深对虚烦含义的理解。

    【原文】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译文】

    病人,宿有呕吐的,若是内有痈脓而引起的,不应见呕而止呕,应解毒排脓,脓尽则呕吐自然痊愈。

    【评析】

    本条讲痈脓致呕的治禁。

    凡是因为内部痈脓而引起的呕吐,不可强止其呕吐,因为这种呕吐是机体驱除痈脓的反映,呕吐正是痈脓的出路,痈脓尽出,则呕吐自然而止。本条理论的实践意义,示人治病必求其本,并且必须因势利导,虽然未出治法,但从“脓尽自愈”一语来看,不难得出应以消痈排脓为主,如果强止其呕,不但呕不会止,必然酿成无穷的后患。

    【原文】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译文】

    呕吐而脉弱,小便反而清利,身上有轻度的发热,如果又见到手足厥冷,这是难治的症候,可用四逆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阴盛阳虚呕逆的辨治。

    呕而脉弱,为中虚而胃气上逆,小便复利,是下虚肾气不固,身有微热而厥冷,则微热决不会是阳复,而是虚阳浮越。此症寒逆于上,阳虚于下,阴盛于内,阳浮于外,所以难治。但毕竟以阳虚阴盛为主,故以四逆汤主治。

    【原文】

    干呕,吐涎沫①,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释】

    ①吐涎沫:吐出清稀涎沫。

    【译文】

    干呕,吐涎沫,头痛的,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主治宜用吴茱萸汤。

    【评析】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