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因而推断其后可能发生大便下血。

    【原文】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①也。

    【注释】

    ①膀胱关元:关元,在脐下三寸,属任脉经穴。膀胱关元并举,指小腹部位。

    【译文】

    病人手足厥冷,自己说胸部不觉痞痛,只是小腹胀满,用手按之疼痛的,这是寒气结在下焦的缘故。

    【评析】

    本条讲冷结关元而致的手足厥冷症。

    手足厥冷之因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就寒厥来说,除阴盛阳虚与血虚寒凝以外,还有属于寒邪内结、阳气不得外温四肢而致。本条就是寒邪内结的厥逆症,但是寒结部位有在上在下之异,必须进一步辨证。

    本症是通过问诊与腹诊结合而作出诊断的,“言我不结胸”与“小腹满”,是从问诊而得,按之痛则属腹诊,前者知病位在下,后者知病情属实,于是得出“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既然是下焦冷结,还应伴有小腹喜温怕寒、小便清长、苔白脉迟等症。原文虽未出治法,但根据病机,当不外温阳祛寒,如外灸关元、气海等穴,内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一类方剂。

    小腹满按之痛,并不止此一病,而原文叙症简略,所以在辨证上,还须进一步比较鉴别,如小腹满,按之痛,小便利,是膀胱蓄血症,病在血分,必有如狂之象;小腹不痛,小便不利者,是膀胱蓄水症。病在气分,津不敷布,必有口渴;手足热,小便赤涩,是热结膀胱症;唯见手足冷、小便清白,才是冷结膀胱关元的症候。总之,临床上必须参合脉象、舌苔等多方面情况,才可确实诊断,绝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个症状。

    【原文】

    石花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译文】

    外感病,发热四天,四肢厥冷仅只三天,又发热四天,四肢厥冷的时间少而发热的时间多,疾病理应痊愈。若到了第四天至第七天,发热仍不退的,是阳复太过,热伤血络的缘故,必致下利脓血。

    【评析】

    本条讲厥阴病阳复与阳复太过的病势推断。

    根据阴阳胜复之理,厥阴病热多于厥,为阳复阴退,阳能胜阴,故预断为其病当愈。但是,当愈不等于必愈,必须是热不久自罢,方是向愈之征;假使热持续不除,则属阳复太过而偏亢,这时不仅病不会愈,还会出现其他病变,如内伤阴络,即有发生便脓血的变症。

    【原文】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译文】

    伤寒先厥冷四日,而发热仅有三日,接着又厥冷五日,这是病势在进展。因为寒多热少,表示阳气衰退,所以说是病情进展。

    【评析】

    本条讲厥多于热,为病进。

    【原文】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①,厥不还者,死。

    【注释】

    ①灸厥阴:灸厥阴经的孔穴。张令韶谓可灸厥阴经的行间和章门穴。

    【译文】

    外感病六七天时,脉微,手足厥冷,烦躁不安,应当急灸厥阴的经穴。若灸后四肢厥冷仍不转温的,属死症。

    【评析】

    本条讲寒厥治以灸法而厥不回者为死候。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为阴盛阳衰,烦躁乃虚阳勉与邪争。症势相当严重,是时恐汤药缓不济急,所以用灸法急救回阳,以散阴邪而复阳气。灸后手足转温,表明阳气来复,尚有生机;若手足仍不温暖,则是阳气已经断绝,故为死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