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本条讲阳虚阴盛寒厥,表虽未罢,亦当急温其里。

    大多数注家皆认为本条症候是阴盛于内,阳亡于外。大汗出而热不去,是邪气不从汗解,阳气反从汗亡。阳气外亡,则经脉失却温煦,于是内则腹中拘急,外则四肢疼痛。阳虚寒盛,所以同时伴有下利、厥逆而恶寒。治当破阴回阳,故用四逆汤主之。细看原文内容,并不尽然。从“热不去”来看,表明是原有症而不是续发症,当然原有症的性质也能改变,但是与“恶寒”联系起来分析,阳气外浮不应有恶寒,现在热不去仍有恶寒,可见当是表症未罢。即所谓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大汗出,一方面邪不去而表症仍在,一方面阳气大伤,因而发生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等变症。其次,如果发热为阴盛阳浮,则应当用通脉四逆汤,而非四逆汤所能胜任。既然热不去不是虚阳外浮,而是表症未罢,何以不先解其表,却用四逆汤温里?这在论中已有先例,如“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由此可见本条是表里同病先里后表的治疗方法。

    【原文】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译文】

    因大汗出,或严重腹泻,而手足厥冷的,用四逆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因误治而致阳虚厥逆的治法。

    大汗大下,皆能使阴液亏乏,阳气耗损,严重者,每多导致亡阳。如“太阳篇”中“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即是因过汗而阳虚液脱。又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救里宜四逆汤”,是因误下而阳虚下陷。本条因汗下太过,阳气外亡而致手足厥冷,所以亦用四逆汤急救回阳。

    【原文】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①结在胸中②,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注释】

    ①邪:这里指停痰食积等致病因素。

    ②胸中:概指胸胃。

    【译文】

    病人手足厥冷,脉忽然出现紧象的,这是实邪结在胸中所致,应有胸脘部胀满不适,虽然饥饿却不能进食等症状,治疗当用涌吐法,可用瓜蒂散。

    【评析】

    本条讲脉乍紧是因胸中实邪阻滞,阳气不得四布所致,故宜瓜蒂散涌吐。脉乍紧为邪结,如热痞症的脉浮而紧,紧反入里,则作痞;大结胸症的脉沉而紧,皆属于邪结。

    【原文】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①,必作利也。

    【注释】

    ①水渍(zì)入胃:此处胃实指肠,即水饮渗入肠中。

    【译文】

    伤寒病,四肢厥冷,而又心下悸动,是因水饮所致。应先治其水饮,当服茯苓甘草汤,然后再治其厥。如果不这样,则水饮浸渍渗入肠中,必致发生腹泻。

    【评析】

    胃虚水停致厥的症治。

    厥冷的原因很多,有因热、因寒、因血虚、因阳微等不同,治疗时必须针对这些致病的因素,才能获效,所谓不治其厥而厥自治。本条肢厥是因胃有寒饮,阳气被遏,不能外达四肢所致,故除厥逆而外,尚有水气凌心的心下悸可资佐证。《金匮·痰饮咳嗽篇》也有“水停心下,甚者则悸”的记载。厥与心下悸并提,就是“水厥”的辨证眼目。肢厥由于水气,自应先治其水气,水去则厥自愈,所以用茯苓甘草汤温胃散水,而不用其他治厥方剂,这是治病必求其本的又一范例。假使不知先治其水,就违反了治病求本的原则,不仅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