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会收效,水气势必下渗入肠,而续发下利。因此,先治其水,不但水去厥除,而且寓有防患未然的积极意义。
【原文】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①不至,咽喉不利②,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注释】
①下部脉:尺脉而言。亦有称足部脉。
②喉咽不利:咽喉疼痛,吞咽困难。
【译文】
外感病六七天,峻下以后,出现寸部脉沉而迟,尺部脉不现,手足厥冷,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唾吐脓血,腹泻不停的,属难治之症,主治用麻黄升麻汤。
【评析】
本条讲邪陷阳郁、寒热错杂的证治。
病至六七日,邪气已当传里,若表邪犹未尽解的,仍应解其表邪,如表解而兼有里症的,则当攻其里,这是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设不先解表而径用攻下,其病不仅不除,反致正气益虚,邪气内陷。本症即是大下后的变症,手足厥逆,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颇似阴盛阳虚,然而阴盛阳虚,不应有咽喉不利,唾脓血等症。据症析脉,就可断定这种脉的变化是邪陷阳郁的缘故,阳气内郁不得外达四肢,所以手足厥冷。下后阴阳两伤,阴伤而肺热络痹,故有咽喉不利,唾脓血的上热症;阳伤而脾寒气陷,故有泄利不止的下寒症。本证邪陷阳郁,肺热脾寒,治热则碍寒,治寒则碍热,泄实则碍虚,补虚则碍实,故曰“难治”。针对这样复杂的症候,只有复方才能胜任,症情虽然复杂,但毕竟有其主要方面,邪陷阳郁就是病机的重点,所以治以发越郁阳为主,兼清肺温脾,滋养营血的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今尽,汗出愈。
【原文】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译文】
外感病四五天,腹中疼痛,若腹内有气转动下行趋向小腹的,这是即将腹泻的先兆。
【评析】
本条说明欲作下利的先兆。
在下利将作之先,其腹中之气,必有下趋之势,且发辘辘之声,其腹痛亦是随气向下,因此,为即将下利之兆。所谓四五日,乃假定之期,此时病者如里阳不足,阴寒转甚,水谷不得正常运化,即会下趋为利。
【原文】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①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注释】
①寒格:上热为下寒所格,致饮食入口即吐,故称“寒格”。
【译文】
伤寒病本因虚寒而腹泻,医生又误用吐、下的方法治疗,以致中焦虚寒更甚,反而格热于上,因之吐泻更加厉害。假使饮食入口即吐的,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误治形成寒格的变症及其治疗。
本自寒下,是追溯治疗以前的病情,原有下寒上热症候,从条文中“寒格,更逆吐下”来看,正说明致误的原因,所以,单就下寒来解释是不确切的。“若食入口即吐”,是辨证的关键,王太仆说:“食入即吐,是有火也。”据此可见此症不仅肠寒下利,而胃热气逆尤重,所以治取苦寒重于辛温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本症与戴阳症虽然都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