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寒上热,但病机完全不同。戴阳症是下真寒而上假热,本症是下真寒而上亦真热,而且以上热为主。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两升,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译文】

    虚寒腹泻,有轻微发热,口渴症状出现,且脉象弱的,是邪气已衰,阳气来复,预示疾病即将痊愈。

    【评析】

    本条讲阴盛下利将愈的脉症。

    本条下利是虚寒症,所以当出现微热而渴时,即为阳复之兆。脉弱又表明邪势已衰,脉症合参,故知病将自愈。

    【原文】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译文】

    腹泻脉数,并有轻度发热汗出的,病即将痊愈;假使又见脉紧,为病仍未解。

    【评析】

    本条讲寒利将愈的脉症及未解的脉象。

    【原文】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①者,为顺也。

    【注释】

    ①少阴负趺阳:少阴即太溪脉,趺阳即冲阳脉。少阴负趺阳,谓太溪脉小于趺阳脉。

    【译文】

    豆瓣还阳腹泻,手足厥冷,无脉搏跳动的,急用灸法以回阳复脉。若灸后手足仍不转温,脉搏跳动仍不恢复,反而微微喘息的,属于死候。若足部的太溪脉和趺阳脉仍有搏动,而趺阳脉大于太溪脉的,为胃气尚旺,属可治的顺症。

    【评析】

    本条讲厥利无脉,灸后的两种转归。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与“少阴病篇”中“利不止,厥逆无脉”颇同,但彼由阴盛与阳药格拒而致,尚伴有“干呕烦”等症,本条无格拒之因,可见症情尤为严重,是时用汤药来挽救其阳,恐怕是缓不济急,所以用灸法急救。如果灸后厥回脉还,就可转危为安。如果灸后手足依然不温,脉象依然不见,反而增加微喘,是阳竭于下,气脱于上,多属死候。假使未发生微喘,手腕部脉虽未还,只要足部脉未绝,尚有转机,尤其是趺阳脉胜于太溪脉,症势虽然严重,仍有治疗的余地,所以说,“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少阴负趺阳,为什么为顺?因为趺阳为胃之经脉属土,太溪为肾之经脉属水,一主后天,一主先天,少阴脉负于趺阳脉,表明胃气尚好,则生化有源,即所谓“有胃气则生”。

    【原文】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译文】

    腹泻反而见到寸脉浮数,尺部脉独涩的,大便必下脓血。

    【评析】

    本条讲阳复太过,可能发生便脓血的变症。

    虚寒下利,脉象应该沉迟,今反见浮数,这有阳气来复、阴症转阳与阳复太过,由寒变热的两种可能,本条何以不属自愈之候,而是推断必便脓血,其主要依据是尺中自涩,因尺脉涩是热伤下焦血络,血脉淤滞不畅的反映,由于阳热内伤阴络,血被热蒸,腐化为脓,所以会有便脓血。如果联系“热不除,必便脓血”,则本条还当有发热持续不退的症状,脉症合参,诊断才能更加准确。

    【原文】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译文】

    腹泻完谷不化,多属阴盛阳衰,此时,即使兼有表症,也不能发汗解表,若误发其汗,则会转变为腹部胀满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虚寒下利兼表,误汗的变症。

    下利清谷为阳虚寒盛,主要是脾肾阳虚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