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府院之争”:一场新的斗法开始了
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意外的事件打破了僵局,这就是海军的介入。
当年6月25日,驻沪海军司令李鼎新、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练习舰队司令曾兆麟发布联合宣言,宣布独立,并要求按照民初约法召开国会。由于当时的中国海军分为第一舰队、第二舰队和练习舰队,而其主要力量又在第一舰队,第二舰队仅仅是一些巡防长江的小型炮舰,因此这次事件等于是整个海军都倒向了南方。
由于淞沪一带是冯国璋的地盘,他害怕海军在他的背后捣乱,于是向段祺瑞施加压力,要求迅速解决约法问题。在南方步步紧逼而北洋内部又出现裂痕的情况下,老段也只好做出重大退让,在四天后以总统令的方式宣布遵行《临时约法》,并续行召集国会。
由此,袁世凯死后的第一场风波终于平息了下来,而唐继尧也随后代表南方护国军通电全国,宣布取消军务院,南北军事对立也宣告结束。
在宣布遵行《临时约法》后,黎元洪再次以总统令的形式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并委托其组阁,由此,继袁世凯之后的新一届民国政府也就算是正式运作起来了。6月30日,段祺瑞提交了内阁名单:外交唐绍仪、内务许世英、财政陈锦涛、司法张耀曾、教育孙洪伊、农商张国淦、交通汪大燮、海军程璧光,至于陆军总长,还是老段自兼……不论是因为军事上的自负还是出于控制实权的考虑,老段对于陆军总长的这个位置,一向就是当仁不让。
对于老段的这个组阁安排,黎元洪照单全收,两人配合默契,相处也还算融洽。即便是黎元洪稍稍提出点自己的意见,老段也能做出调整,以示尊重,譬如后来张国淦、汪大燮请辞不就,内阁成员便改由许世英任交通总长、孙洪伊任内务总长、范源濂任教育总长、谷钟秀任农商总长,而外长唐绍仪一直未能就任,后由伍廷芳出任。
段祺瑞的新班子搭配了南北双方的人马,颇有团结统一的意味,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黎、段体制的一大特点是“黎虚段实”,虽然南方这套班子里占有几个名额,但实权仍旧掌握在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系手中。至于总统黎元洪,他也极力在南北间斡旋,调和彼此间的矛盾,力图新一届政府能够正常运作。在各方努力下,新班子虽然谈不上万象更新,倒也心领神会,各尽其责。
在一团和气的后面,南北分歧依然存在。在新班子成立不久,南方便提出要惩办帝制祸首,并提交了一份十三人的大名单。看到这里,读者也许会觉得奇怪,要说起推动袁世凯称帝的祸首,林林总总应不下几十人,其中还不乏目前盘踞各省的督军们,但为何只有十三人呢?
这个名单是有玄机的。在这十三人中,最早鼓吹帝制的筹安会六君子(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这些手无寸铁的文人们,自然是毫无悬念的上榜。另外,就是在袁世凯复辟中闹得最厉害的“洪宪七凶”,即梁士诒、朱启钤、段芝贵、周自齐、张镇芳、雷震春、袁乃宽七人,合起来正好是“十三太保”。至于其他人,要不就是手握实权不好得罪,要不就是小虾米,姑且放过。
对于惩办帝制祸首,老段开始并不同意,毕竟“十三太保”中的一些人都是老朋友,自己刚一上台就拿老朋友开刀,未免不太厚道,于是他主张将帝制派和原先在二次革命时缉拿的革命党人一并特赦,大家就算玩笑一场,岂不皆大欢喜?
对于老段试图和稀泥的态度,南方极不满意,而黎元洪此时正被南方遥尊为领袖,自然得站出来坚持一下,以表示对原则的尊重。考虑到黎元洪及其背后的南方势力,老段也只好稍做让步,在经过多次的协商和交易之后,最后拟定了八位祸首名单,即:杨度、孙毓筠、梁士诒、朱启钤、周自齐、顾鳌(前法制局长)、夏寿田(内史,草拟帝制文电者)、薛大可(《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