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府院之争”:一场新的斗法开始了
西亚报》经理,帝制鼓吹者),人称“八大金刚”。
这个八人新名单剔除了北洋系的几个老朋友,又把几个摇笔杆子的文人给加入了进去,更是显得不伦不类。最妙的是,还没有等惩办命令下发,这些人早已得知消息并窜出京门,逃之夭夭去也。唯独前法制局长顾鳌动作慢了一点,结果在乘车出京的时候被抓到,但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惩办帝制祸首是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第一次分歧,也是两人斗法的开始。说句实话,老段是不太看得起黎元洪的。在他的眼里,黎元洪算什么呢?一个弃海上岸的败军之将?一个半路出家的新军将领?要知道,老段乃是陆军科班出身,又曾到德国留学,而黎元洪原本是学习海军的,即便他到日本访学过三次,但日本又怎能和当时世界第一的德国陆军比呢?这日本原本就是从德国那里学来的嘛。
所以,在老段的心目中,全中国就他最懂军事,他最正宗,其他人根本不在话下(别说黎元洪,就算是王士珍、冯国璋又如何?哼哼)。
老段有这个资本啊!武昌起义的时候,黎元洪不过是个小小的协统(旅长),而段祺瑞早在几年前就做过北洋六镇的统制了。当清廷调段祺瑞去镇压武昌起义的时候,正担任江南提督的老段随即被委为湖广总督,那级别比黎元洪高了去了。再说了,当时南北两军交战,北洋军把武昌的革命军打得那个叫落花流水,你黎元洪本是败军之将,虽说时来运转,侥幸坐上了总统之位,但岂敢在我老段面前抖威风?何况在民国后,当时在武昌做副总统的黎元洪还是被老段半请半逼的弄到北京,这就让老段更看不起黎元洪了。
老段出身于一个军人家庭,其祖父段佩早年因镇压捻军有功而官居淮军统领,他与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周盛传等人既是同乡,又同隶属于李鸿章的淮军体系之下。段祺瑞于1865年出生于安徽六安县太平集北的段家老宅,其父亲段从文倒是人如其名(兴许是段佩的安排),他未曾征战沙场而是一直耕读在家。段祺瑞5岁的时候,父亲段从文在合肥买下百亩良田,随后举家搬迁,因此段祺瑞又被人称为“段合肥”。
段祺瑞小时候主要受到祖父的影响,他在7岁的时候便被祖父段佩接到自己在宿迁的兵营,由此耳濡目染了军旅生活。尽管祖父给段祺瑞找了私塾让他念书,但小时候的段祺瑞却最喜欢舞刀弄棍,看书也只爱看排兵布阵、奇门遁甲之类的兵书(难怪袁世凯赏识他)。在那段日子里,作为小少爷的段祺瑞过得还是很惬意的。
但是,段祺瑞的好日子在14岁的时候嘎然而止,因为他的祖父段佩在宿迁驻地突然亡故。失去了庇护的小段在军营中无以托身,只得将祖父的灵柩扶送回合肥老家安葬。不久,小段又只身一人步行两千多里,在风尘仆仆数十天后,终于赶到山东威海投奔了堂叔段从德,并在他的手下做了一名小兵。这一年,段祺瑞才16岁。
不幸接踵而至。就在段祺瑞来到威海的第二年,其父段从文在赶到威海看望儿子后,在回家途中被盗贼所害(离家不过三十里地),盘缠掳掠一空,年仅39岁。噩耗传到威海后,段祺瑞请假奔丧而未获得批准。八个月后,段祺瑞的母亲因为哀痛过度,也不幸亡故。一年之内,父母双亡,段祺瑞这次才被批准回家奔丧。
家庭的变故和养家糊口的重担,使得段祺瑞心事重重,愁眉不展。作为普通一兵,段祺瑞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的。不过,时来运转的是,李鸿章在1885年创立了天津武备学堂并拟从淮军中招收学员。段祺瑞听说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他决心要抓住这改变命运的绝好机会,于是立刻报名应征并考试中名列前茅,最终被选入炮兵科学习。
天津武备学堂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陆军学堂,当时聘请了一些德国军事教官,所学习的军事课程和武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