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七 乾坤有爱——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刘乾坤
个原则。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不然,就总会觉得浑身不得劲。
“69年我当的兵,在部队里,别人都说我创造了一个神话。6个月就从一个新兵蛋子提拔为副班长,10个月入了党。立了四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干什么立的功?呵呵,说出去人家都不相信。我在部队里干得都是农活,就是种菜。人家说,你种菜也能种得立功?种菜真能种立功。看你怎么看待这份工作了,态度端正了,工作有了热情,有了激情,种菜也能种出成绩来。辣子、茄子、白菜、土豆、萝卜……也就这么些菜了吧,那时候也没有多少的品种和花样。但我在工作中肯动脑子,舍得下力气。我种的菜比别人的产量都高,个大、水灵、漂亮!也没什么诀窍,就是用心了,用最笨的办法。从翻地、下种、施肥、浇水到后期的护理,不偷懒,不耍滑。人骗地皮,地皮骗肚皮。这是肯定的事。菜收了后,我地里的菜,在产量上不比别人多出太多,可就是经吃。别的班的菜都吃完了,我库房里还多着呢。放开了吃,从来也没克扣战士的配给。就是比别人种的菜经吃。你问啥诀窍,其实也没啥诀窍。我就是每天临睡前,都要有计划地把库里的菜挪挪地方,挑拣挑拣,好让它们透透风,菜坏起来,传染性很大的,不及时挑拣出来,一坏一大片,看着很心疼人。根据各种蔬菜的储存时间和条件,和厨房的炊事兵及时通气。搭配、调剂着供应,拣不好储存的菜种先吃。其实就这么简单,人人都应该知道的常识,也应该想得到,但未必人人都能坚持做得到。我做到了,并坚持做了,那——种菜能种出个名堂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想起了那些汇款单上名为“红兵”、“刘建军”的化名,这些化名都和部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带着鲜明的共和国色彩的名字,不仅“为支援祖国建设”曾献上过“边疆儿女的一片心”,还曾救助过很多濒临失学的花季孩子,古丽云就是其中的一位。
刘乾坤是在1995年的《中国青年报》上看到有关不幸女孩古丽云的专题报道的。报道中,这个生活在四川雅安市南郊乡澄清村的9岁女孩,独自照顾双目失明的养父,因家境贫寒,女孩边上学,边干家务,生活的重担令她濒临辍学的边缘。女孩的不幸身世,深深刺疼了刘乾坤的心。刘乾坤遂以“刘建军”的名义,从每月的工资里拿出100元捐寄给了这位素未谋面的小姑娘。这一捐助就是十几年,直到小姑娘长大成人后,通过邮局的工作人员多方打听到“刘建军”的联系方式后,寄来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信中,古丽云感谢了这位好心的叔叔,并表示在刘叔叔的帮助下,自己已经从困难中走了出来,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她叮嘱她的刘叔叔,“再不要给我寄钱了”。信中,古丽云还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见到这位好心的叔叔,亲口对他说声“谢谢您,刘叔叔”。
刘乾坤给古丽云的捐款累计达数万元。
用个夸张点的比喻,这样的捐助故事只是刘乾坤“捐助故事集”中的沧海一粟、冰山一角。说到这里,读者也许会感到疑惑,刘乾坤刚刚涨了没几年的工资,涨了的工资也就不过2600元,相对他个人的力量来说,如此巨大的捐助力度,他是怎么承受,怎么筹划的呢?朋友就不说了,他的家人能理解、支持他的慷慨,他的慈善吗?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向刘乾坤提出了我的问题。
关于前一个问题,刘乾坤说:“早些年和这些年,工资涨和没涨,对我来说都没有什么区别。前些年工资低的时候,我也是仅保留最低的生活费后,剩余的工资就全都捐了出去。这些年,工资涨了,我用于捐款的数额也相应地提高了。我还是保持最低的生活标准。有时候我会把工资全部地捐助出去。你别怕,我能生活。现在咱们边疆地区的公务人员不是可以享受一份政府关怀的‘阳光津贴’吗?900来块钱,就这做我的生活费都用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