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 润物细无声——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直
儿李婷婷在孤峰中学上学,因为孩子小,又是一个女孩子,家里离学校有十多里地,他和妻子都在外面打工,让一个女孩子一个人跑来跑去不放心,想找王直代为照看着。
这是第一次有人找他托管孩子,他一口答应了下来。因为前不久他刚做了一个梦,梦见阳光下,孩子们背着书包,排着整齐的队伍,他手里拿着一个小红旗在前面指挥,别让车子碰着孩子们了。现在,这个梦想真的就要实现了。王直问他需要什么条件。李婷婷的父亲说,只要能给孩子提供一盏灯、一张床就行了。王直满口答应说行,因为自己虽然退休了,但文化站过去开招待所的几间房子一直空闲着,钥匙还在自己的口袋里,何不用这几间房子为孩子们服务哩!李婷婷的父亲听了,很高兴,接下来问要多少钱。王直在心里码算了一下,除了孩子用开水、用电外,基本没有消费,就说交几块钱水电费就行了。王直并没有狮子大开口,李婷婷的父亲听了连声说谢谢就回去了。
王直把招待所的房子里里外外打扫了下,把坏了的灯泡换上新的,木床用手晃晃还结实,把窗子打开,透透风,再搬来一个书桌放在窗子前。一切准备好,他才满意地离开了。
第二天,李婷婷的父亲就带着生活用品,领着李婷婷来了。李婷婷一看到这里的条件挺不错的,就高兴地住下了。
王直这里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住宿,消息一下子就在乡亲们的口中传开了,一个星期内,就送来了3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都长年在外打工,孩子都小,家离学校都远,现在,有了王直这个地方,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也安心了。
王直一下子收了这么多孩子,他满心欢喜,又感到责任重大,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他把自己的床铺搬到招待所里和孩子们住在一起。每天早早把开水烧好,晚上,一把锁把铁门锁了,夜里不放心还要起来检查一下孩子可睡好了。王直的生活规律一下子打乱了,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家里人知道他领了这些孩子,都说他多管闲事,瞎操心,意见纷纷,劝他早早歇手。这些年王直在外做一些事,也听惯了这些反对话,他并不放在心上,仍继续干着自己的事。
孩子们在王直这里生活有了保障,一日三餐能吃上热的饭菜,再也不用吃方便面了,还省去了两头跑路的辛苦,一个月下来,个个脸上红扑扑的,学习精神倍增。
到了年底,许多在外打工的孩子家长回来了,看到孩子的身体长得壮实了,学习成绩提高了,都很高兴。
随着王直收住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也迅速增加,几间招待所已住不下了。2000年春天,王直决定把学生从招持所搬到罐头厂的厂房里。这个罐头厂也是在王直的手上办起来的,当时红火过一段时间,后来因生产工艺落后被淘汰,这些房子也一直空闲着。王直请来工匠,把房子旧的墙壁刷白,把大的房子隔断成一间间房子,把桌椅板凳修理好,然后找来过去烧锅炉的师傅,把锅炉检修了一下,点着火,锅炉还能烧。经过一番整修,几天后,几排崭新的寝室出现了。然后,王直又聘用了几位热心人,做自己的助手。
学生们搬进了新的宿舍,生活也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叮铃铃……清晨6点,一阵铃声会准时地响起,划破宁静的天空,学生们一天的生活开始了。
随后,广播里就播放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歌曲:“牵挂呀牵挂,哪个孩子不想妈,牵挂啊牵挂啊,哪个爹妈不疼娃……”这首歌曲是南通文化馆王金元专门为孩子们创作的,曾获得过全国金奖。
歌声将孩子们从甜美的睡梦中叫醒,孩子们纷纷起床,穿好绿白相间的统一服装,然后端起脸盆来到卫生间洗漱,再去锅炉房打好开水。回到宿舍,以最快的速度将被子叠放整齐,整理好书包,打扫一下寝室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