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 润物细无声——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直
到了2005年,王直把自己的学校正式命名为“王直助教中心”。
王直开始了新的探索,他想助教中心不能光是为了解决孩子们吃住问题,而且要成为青少年的家,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
这年春节,他给助教中心拟了一副对联:“先做人,做好人,端端正正学习做人;后成才,成英才,认认真真读书成才。”王直把这副用几张红纸拼在一起写成的长长的对联,贴在助教中心的大门两边,望着红通通的对联,他心潮澎湃,这个春节,他在家庭的热烈气氛中,冷静地思考着助教中心的未来。
王直给助教中心定的宗旨是:关注留守儿童,扶持贫困生,为百姓解难,替政府分忧。不以赢利为目的,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以人为本,素质先行。注重培育人才,力求满足求知者和家长的愿望,协调升学途径,竭力把中心办成“留守儿童温馨的家”、“贫困学生的保护伞”。
方向明确了,王直干劲倍增,他像一棵老树开出了新花。
助教中心对孩子们坚持以人性化管理,亲情般呵护。每个孩子的生日都有登记,到这天时,助教中心就给过生日的学生送上一个大蛋糕,并组织小伙伴集体祝贺。助教中心还安装了四部亲情电话,二十四小时开着,用于孩子和家长沟通,拉近孩子与亲人之间的距离。
助教中心里也收留了一些小同学,他们因为年幼,生活需要照顾,助教中心就安排人员帮助女孩子梳头,编辫子,洗衣洗澡等。有些孩子生病了,助教中心就安排人进行特别护理。
王直认为,孩子们的性情都喜欢热闹、群居,而留守儿童远离亲情,与亲属或亲戚生活在一起,无法与被托付人得到感情的融洽,因此,容易形成问题儿童,被认为孩子是废掉了。
在孤峰村里,有两个出了名的“坏”孩子。
一个孩子叫张强,张强寄托在姑姑家生活,长期脱离亲情使他性格孤僻顽劣,他经常到镇上的网吧去上网,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有一次,姑姑看到他在床上睡觉,早晨喊他起来吃早饭,喊了几声没有动静,她到床前一看,床前放着一双鞋,被子是用衣服撑起来的,看起来像一个人在睡觉,原来一切都是假的。姑姑气急败坏,最后在网吧里找到了彻夜未归的张强。
姑姑看到这个顽劣的孩子,自己也束手无策,无奈之际,决定把他送到王直的助教中心来。王直早就听说了这个孩子的情况,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收下来了。王直收下这个孩子后,出门碰到乡亲,人家就问,那个孩子你也敢要。言下之意,这是个问题孩子,弄不好会一粒老鼠屎带坏一锅粥的。王直说,怎么不敢收!王直认为,没有坏孩子,只有坏的教育方法。
另一个孩子是“打架大王”庞庆,庞庆长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迈多病,只能烧烧煮煮,庞庆放学一进家门就感到厌烦,心情抑郁,于时,遇到不顺眼的伙伴,就无缘无故地打人。闹得周围鸡犬不宁,大人拿他也没有办法。每次打架了,爷爷奶奶只有用农村的土话使劲地咒骂他,其他教育方法也不会。
庞庆的爷爷听说张强送到助教中心来了,也想把这个废孩子送来,死马当做活马医。庞庆的大名王直也是早有耳闻,他爽快地答应了。
庞庆在爷爷的带领下,很不情愿地来到助教中心,临走,庞庆的爷爷左交代右交代,生怕他又惹是生非。王直把庞庆拉到身边热情地摸摸他的头发,他把头一甩,显得很拗。王直没有生气,而是和他坐在一起,首先,给他做了语重心长的谈话,然后,领他参观助教中心孩子们勤奋健康的快乐生活。在这里,庞庆没有受到歧视,首次得到了尊重,心里的冰渐渐地融化了。
王直的助教中心收留了这两个“著名”的孩子,有一次,村长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