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长跑者徐茂——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徐茂
<er top">一
在重庆市垫江县长龙乡朝阳村6组,有一个众所瞩目的小院。小院四围,黄葛扶疏,绿竹掩映。竹木之侧,群芳争艳;竹木之间,百鸟齐鸣。小院之内,一幢两楼一底的小洋楼亭亭玉立,一方成多边形的地坝坦荡如砥。
这所院落,无可争议地成为这个组这个村乃至这个乡的标志性建筑。
院落的主人叫徐廷贵,乃当地一大能人,自然也是当地一大名人。
徐廷贵效仿祖辈的故事,虽然年年月月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地不遗余力,却依旧是饱一顿,饿一顿,吃了上顿没下顿。他虽然身健足健心灵手巧,却毫无用武之地。在苦干中苦熬,在苦熬中苦等,他深信久等必有一禅。那一“禅”便是顿悟,便是机遇,当然也是挑战。在1978年岁末,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举行,他终于等到了他以及他的世世代代的祖辈们百载千载也未曾相逢的机遇与挑战,在雪压冰封的隆冬,迎来了他22岁生命之中第一个真正的春天。农民可以离土了,农民可以离乡了,农民可以进城了,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本事、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了。粗通土木建筑原理的徐廷贵揭竿而起,组建了一支建筑施工队,今日砌堡坎,明日夯地基,他麾下的施工队员个个有工资,他作为施工队长月月有利润。不过几年之间,徐廷贵顺利立业,也如意安家,爱妻是村里如花似玉的杨永芳。小两口夙兴夜寐,苦干巧干,小日子日益红红火火。转眼之间,他俩变戏法似的推倒老屋,建起了如前所述的那座美轮美奂的别墅式院落。1987年的一个夜晚,一声婴儿的啼哭飞出院落,倏然划破墨黑如漆的长空,他俩喜得贵子,这贵子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徐茂。
小俩口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他们的这个宝贝儿子在未来的岁月里,不仅仅只是他们的宝贝,而且更成为了学校的宝贝、社会的宝贝、国家的宝贝。
徐茂出生之日,正是家中幸福指数蒸蒸日上之时。父亲在外砌砖盖瓦,修房建屋,为家里引来财源滚滚。母亲在家养花浇树,煮饭炒菜,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月月生活不差钱,年年盘底有余钱,方圆百里内外的这一个首富之家,连钱都不缺,还会缺什么呢?
所以然,十九岁以前,较之一般的农家子弟,对于生活与读书,徐茂的感觉是极为奇特的。
比如对于钱,他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向爸爸要学费,爸爸给。向妈妈要伙食费,妈妈给。他在火锅店宴请了同学,爸爸去买单。他在超市看中了一件夹克,妈妈就掏钱。爸爸妈妈就像取款机,徐茂花起钱来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比如对于路,他的感觉也是没有感觉。自记事起,只要出门,他都是随着爸爸或妈妈驱车去来。长大之后,去学校也好,去镇上也罢,他都要么是的士去,要么是巴士回。他的感受是:车到门前才有路,有路就有出行车。
至于读书,他的感觉就更是没有感觉了,严格说来,他是对学习的困难没有任何感觉或者可以说是对学习的困难任何时候都没有感觉。他自幼颇具天赋,生性又酷爱读书,不仅把各种教材诸如数理化语算外读得头头是道,而且还将教材之外的群书杂书诸如中国的诸子百家西方的文史典籍读得如痴如醉读得活色生香。
生活不缺钱,读书也不缺天分,徐茂还缺什么呢?
如此这般,徐茂便暗暗滋生出恃才傲物的性格特点。
2006年6月,高考大幕庄重地拉开。进入肃穆的考场,大多考生心中愁云密布,唯有徐茂满怀灿烂阳光。明朝金榜题名,他今日志在必得。
果然金榜题名。他以597分的优异成绩,在当年垫江县数万高考生中名列前茅,他当即报考了他昼思夜想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