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 海边的生命守护神——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郭文标
,他那有了好几个金子做的奖杯,一辈子都花不完了。
他可以不听别人的议论,不管别人的猜测。可他的船员、妻子能听不到这些议论吗?
“去年,有人传政府奖励了我30万,这是根本没有的事情,妻子都信以为真,差点要离婚了。”郭文标苦笑道,“救人好救,生活难过。”
期间,他接了好几个电话。屋外的雾气也越来越大,他打电话通知他的船员做好准备,这种天气渔船最容易出事故。
他知道自己必须把那些负面的东西过滤掉,否则海上救助还能做下去么?也让他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得知谣言给他造成困难的时候,特地在当地新闻媒体上发表文章澄清。
一个没有高学历、高文凭、高大身材的他,却有着大海般宽广的胸怀。
<er h3">四
郭文标的名气大了,压力大了,风言风语也多了。最重要的是收入减少,救援开支增加,让他生活艰难。《新华每日电讯》曾为此作了专题报道。
有关人士认为,海上“活雷锋”郭文标的现实困境,折射出当前民间海上救助工作的尴尬。
邻居陈清理说,当地多数村民已改善住房条件,郭文标一家却在海边的一座破旧老屋里住了十几年,没钱再建新房。
郭文标想的是建一个全国最大的民间海上救助站,有一支救助船队。“看,政府已经批下来了,牌子都做好了。”郭文标自豪地拿出救助站的牌子。救助站全称是“温岭市石塘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
可妻子不希望他再干海上救助的活,“别的事都依他,甚至他捡那么多‘元宝’,我不会反对,还跟他一起做。”
当地渔民把从海里捞尸体称之为“捡元宝”。这些年来,他捡了无数的“元宝”。捡了“元宝”不仅要多出许多麻烦,还要惹气。渔民不让他把尸体从码头上抬下来,认为那样会沾上晦气。他只好把尸体运到距渔港很远的地方,然后再雇人抬。
央视《焦点访谈》记者采访时问他,郭文标,捞一具尸体能赚一万元,一百具尸体就是一百万,你干嘛不赚呢?他说,人家的人都没了,够不幸的了,你怎么还能赚人家的钱呢?我不赚这种钱,我要想赚钱就去海里多拖点儿鱼卖。
“见义勇为,我支持。可是,你现在已经不是见义勇为了,渔民遇险找你,海事、渔政、公安、镇政府接到报警也找你,变成了人家找你勇为了,义务变成责任和任务了。”妻子埋怨道。
确实有求助者让他心里犯堵。一次,他去温岭市政协开会,半夜11点多,突然接到电话:“喂,你是郭文标吗?我的船螺旋桨被缠住了,浪很大,你赶快过来一下。”
“对不起,我在温岭呢,晚上还喝了点儿酒……”
“你人大代表不为人民做事,谁为人民做事?”对方气恼地说完,把电话挂断了。
他急忙爬起来,花100元钱打车回石塘,帮助那位渔民处理完故障,又打车回温岭开会。
有时,明明在场的人就可以救助遇难者,他们却非要他去不可。
一个冬天的下午,一位妇女在码头被铁链绊一下,掉了下去。遇难者靠在码头下边陡壁,高呼救命。岸上有好多人,他们明明可以救她,却打电话让他去救。
他不快地说,“你打110吧。”
一会儿,又有电话打来:“文标,快来吧,110还没到。”
他急忙赶过去,跳下码头把人救了上来,她却冻死了。
从那之后,不论心情多么糟,不论多么忙,也不论在场的人能不能救,他都立即赶过去。
在造船之前,妻子曾问他:“你要造这么大的船,想没想过将来船用的油从哪里来,船员的工钱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