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八 双肩道义——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学海
    引子

    2009年9月的一天,山东寿光的李学海收到了来自国务院的一份大红请柬,特邀这位山东大汉参加建国60周年国宴招待会。

    李学海手捧着请柬,激动溢满心间。

    他身上的荣誉无数,可他尤为看重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这一荣誉。

    虽然,见义勇为有时会跟死神打交道。

    他少小离家,脚下的路是从2角钱开始的。为了生机,他驾着一叶小舟出没风波里,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一个身价过亿的企业家,在别人看来,他应该更格外珍惜自己的生命,可几十年间,当他人危难之时,李学海伸出援助之手营救了100余人,而自己也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也许,当你知道了他的人生经历,你就会格外敬重他的为人。

    少年愁滋味

    李学海从小吃了很多的苦。

    1937年,他的祖父李荣福到寿光羊口打工,在码头干装卸工。父亲12岁的时候到码头投奔祖父,开始在羊口同济楼酒店卖包子,后到船上当船员,多年以后在寿光市渔业大队干上了船长,并在寿光安家落户。

    从李学海记事起,家里就没有房子,一家六口人挤在一间租来的小西屋里,直到渔业大队分给了2间草房,才算有了固定居所,虽然摇摇欲坠,可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家。那时候,一到冬天,草棚四处漏风,寒气逼人,冷得像冰窖一样,连水缸里的水都能结结实实地冻上20多厘米厚。母亲单连荣没有工作,李学海和一个妹妹、两个弟弟都没成年,靠父亲一个人干活养家,日子过得很艰苦。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学海懂事早,从小就知道帮父母干活,从不和弟妹发生一点争执。他看到父亲一个人挑着这副重担,弟妹饿得皮包骨头,觉得作为长子应该早一点站出来,和父亲一起干活养家。

    1973年4月,李学海年满18岁了,有一天,他对母亲说:“娘,我想去东北,我看在家种大寨田,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我还是出去打工吧。”

    单连荣睁大了眼睛:“打工?学海,那年你上船受了伤,你再出去娘怎么能放心?在家里虽然苦一点,可是一家人在一起,也算是平平安安的。”

    “娘,我会小心的,现在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李学海去意已定。“我出去打工,可以吃顿饱饭,家里还少一张嘴,说不定还能挣点钱回来。”

    单连荣深深地叹了口气:“学海,你决定了要走,看来考虑了也不是一天了,娘知道也拉不住你。一个人在外,要注意安全,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嗯。”李学海使劲点了点头。

    第二天李学海踏上了北上之路,这是他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几件旧衣服就是他的全部行囊,他踌躇满志,好像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出去打工至少能吃上口饭吧,他这么想。

    李学海到了吉林省蛟河县,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待遇是管饭,没有工资。

    四年的光阴在东北的大山里匆匆滑过。他穿梭于蛟河县林场,冒着刺骨的严寒,踩着没膝的大雪,运木材,烧木炭。

    四年来,李学海不管干多少,干多久,都不可能得到分文报酬,出苦力换来的只有每天吃顿像包米饼子这样的“饱饭”。

    每当深夜来临,李学海就会想家,母亲也经常会到他的梦中来。

    时至1977年的除夕夜,本没有几个人的山林里早已没了动静,死一样的沉寂。思念已经把李学海折磨得几近崩溃,他再也无法忍受思乡之苦。难道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干这么重的体力活,就是为了吃顿饱饭吗?再说,自己有饭吃了,那家人怎么办?不值啊!他决定不干了,马上回家。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一八 双肩道义——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