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八 双肩道义——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学海
接收了,眼看着到了收割的季节,镇领导急得团团转。

    镇领导希望李学海能接管小清河两岸的芦苇,条件很宽松,每年只需上交7000元资源税,其他费用一概不收。

    李学海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甚至于可以说是个无本生意,决定干。

    1992年冬,到了收割的季节,李学海提前跑到青州、安丘等地招来几百名工人来收割,决定大干一场。

    然而,最美好的事情往往也是最困难的。

    这些农民兄弟,收割麦子都是好样的,可是他们从来没有割过芦苇,芦苇长在水里,他们怕水、怕泥,再加上冬天河水冷得刺骨,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下水收割,集体辞工回乡了。

    这一来可坑苦了李学海,眼看着芦苇烂在地里。一场大雪过后,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李学海的创业梦再次破碎了。

    本来就欠了一堆债的李学海,这次雪上加霜,又赔上了3万元。

    李学海不愿轻易认输,他觉得没有经营好,完全是因为自己下的工夫不够,经验不足。他咬着牙决定来年东山再起。

    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993年一开春,李学海就着手考察市场,他要搞清楚哪儿的人擅长收割,销路在哪。

    小清河是山东省境内的一条人工运河,因水质清澈而得名,水面160米宽,水深4~6米。李学海借来一艘小船,天天在小清河上转,他先把芦苇的习性摸得清清楚楚:收获时间要等到霜降开始。芦苇叶片干枯,茎干脱水变硬,苇缨成为白色时收获。收获过早,芦苇秆含水量大,运输时容易折,堆放后也容易发霉变质;收获过晚,容易发生火灾,造成损失……

    一天,李学海正在河上漂着,耳边突然传来一首歌,歌声悠扬动听:“小清河长又长,山东是个好地方,烟台苹果莱阳梨,章丘大葱肥城桃。小清河长又长,山东是个好地方,盛产玉米和小麦,还有棉花和高粱……”

    时间已至阳春三月,两岸的芦苇已经开始发芽,河内不时有鹅鸭戏游,阳光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风景秀丽怡人。

    太美了!李学海陶醉在这如画的美景里。

    他热爱这片养育过他的土地,热爱美丽的小清河。

    李学海想,今年我一定要把这个事业做起来,以不辜负那么多关心自己的人。

    他考察了不少地方,终于打听到广饶县的苇席远近闻名,那儿的苇席编织有600多年的历史,当地生产的苇席蔑花小,纹理密,手工细致,早在30年代就大量出口,蜚声国内外。广饶县有几个乡,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编制苇席为生。

    广饶当地也盛产芦苇,但是因为编苇席需求量大,每年都要从外地购进大批量原材料。李学海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立即动身去广饶和当地编苇席的农民协商合作收割的问题。

    一切都如人所愿。他很快就和当地农民达成了一致:由李学海雇船,广饶的农民负责收割。因没钱付工资,就以苇草抵劳务费,按照工人的劳动量,五五分成,一半上交,一半运回家编苇席,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当年,李学海就组织了西刘桥乡、大码头乡的3000余人来收割芦苇。

    这些农民果然是打苇的好手。3米多高,40华里偌大的芦苇海洋,不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们割的芦苇苇茬低、速度快、捆的芦苇把子结结实实,从不散架。

    收割结束,李学海合计了一下,刨去各项费用,当年就盈利了二十多万。

    没想到这次盈利,使不惑之年的李学海从此拿到了迈向事业成功的金钥匙。

    俗话说,失败得教训,成功获经验。李学海管理芦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一八 双肩道义——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李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