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 他有一个幸运的理由——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周国允
周国允出来同工人们一说,大家都嚷嚷开了,这算什么,在这里干活还得自己掏饭钱,万一到最后不给工资,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不如现在就回家去。
但是周国允不同意,他说既然是个机会,就得拼一下,我们把水泥厂盖得好好的,到那时候他还不给钱,输理的就是甲方了。
有些工人问道:“那我们都是穷光蛋,谁能垫出这笔款子来?”
有些工人说道:“还是回家去吧!起码还有个饭吃!”
周国允说:“回家是要回家的,但不是回家不来了,而是回老家借钱,借了钱回来干!”
他们看到周国允铁心要接这趟“镖”,也就没有话说了,有几个工人就跟他回了老家。
周国允家里有一个大姐和三个兄弟,他排行老三,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有这么几张嘴每天张着吃饭,哪里还有余钱给孩子去投资?老父亲听说儿子走了麦城,又气又急,喊道:“这怎么行?怎么行?是你把人带出去的,现在分文没给他们,乡里乡亲的,让我的老脸往哪里搁?走,我陪你要钱去!”
老父亲指的是带着周国允去找原先的那个包工头,他是另外一个县的人,听说回家之后就没有再出去。
周国允的父亲带着儿子到了那个包工头的家里,虽然等到了他,却是分文都没有要到。
父亲为人一向正直,又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所以他不依不饶,又带着儿子到村里的逐家逐户去道歉,并且再三表示,跟着他儿子外出打工,一定不会吃亏,欠下的钱与人情,明年一定会还清,让大家再耐心等待一下。
这些跟周国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也都知道事情的原委,不是周国允的责任,所以大都能够谅解,至于不谅解的,发一些牢骚话说一些气话,周国允也只得乖乖地听着,让他们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出气筒。
接着,周国允与回来的几个农民工,开始向村里借钱,周国允还通过关系向银行贷了两万元钱。拿到这些钱之后,他又带着这几个兄弟到了宁夏水泥厂的工地。
说实在的,这时的周国允,不仅经济上什么都不懂,工程技术上也是一个门外汉,一早上起来,面对着五六十个工人要派活,他竟然手足无措,头上冒虚汗,哪些活需要有什么样专业知识?哪些地方需要人多,哪些地方则可以少派一些人,他都不懂。所以,到了晚上,他就偷偷跑到甲方的技术员那里去,虚心求教,认真做笔记,还向技术员借了不少书籍、资料来恶补。
同时,他想到,像这样一支建筑队伍,文化程度低,手下的人又都是像他一样的门外汉,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必须要有一个技术上很内行的人,于是他想到了家乡有个叫牛保文的,和他差不多年纪,是中专毕业的学生,在建筑行当混了好些年,是个技术员,就把他聘来了,担任了他这支小分队的技术员。
说实在的,还有一个问题也让周国允挠头,那就是这支队伍素质太差。这也难怪,从农村里拉出来就干活,什么训练班都没经过,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甚至躺也没有躺相。天冷的时候,上班叫几遍都不起来,再问,就吼你一嗓子:“我病了,今天请假还不行啊!”很多的时候,就无事生非:喝酒、赌博、吵架、打架……种种的现实让周国允想到,补知识技术课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也很重要,那就是补思想教育课,补人生理想课,不能让大家混混沌沌过日子。
他又实现了两手抓,两手都硬的作风,硬是让这支一盘散沙似的队伍,捏成了一个团。
又是一年之后,工程如期完成了,而且质量很好,所以他们如数拿到了工资,可以风风光光回家过年了。周国允回忆起这段历史时说道:“我们拿到的真是血汗钱啊!这一年吃的什么饭菜,有时候菜里油花花都看不见,更不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