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 他有一个幸运的理由——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周国允
想要吃肥肉了,谁的口袋里有五块十块钱,那是个大富翁,我们谁都想斩他一刀,千方百想把他的钱挤出来,祭一下我们的五脏庙。唉,那种生活,只比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要好上一丁点。”
经过这一年的苦熬苦斗,周国允不但没有被压垮,而且奋斗出来了。不仅他的队伍扩展到了140余人,而且他也从外行变成了内行。当宁夏又要兴建火车站工程,中心跨度足有30多米的时候,他看了一眼,对甲方说,行,由我来承包,我保证完成任务!
最先到宁夏跟着周国允干的五六十人的队伍,不但没有散去,趴下,反而一个个都变得有出息了,他们成了后来周国允公司的骨干,成了像楚霸王那样的江东弟子。现在,有些人当上了总公司的副手,有的当上了分公司的经理,还有的是工长,再不济的也是班组长,每个人都有一身技术在身,一个个都可以独当一面。
当周国允回忆起那段日子的时候,他说:“说真的,我对那个逃跑的老板,对那个愿意承包给我活计的老总,我是心存感激的,要不是他们一挤一压,给我出了个难题,我不会有现在的出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成就来。板荡识英雄,我虽然不是英雄,但出于草莽,没有这种千锤百击,我成不了气候!”
好马再吃回头草
1987年,他带着他的这支队伍,再次来到了北京。
在他的潜意识里,觉得还是北京的市场大,活计多,可以施展他的抱负。当然,到他第二次出现在北京城里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阿蒙,而是一名精明强悍的施工队队长了。
他首先进入的是北京市乡镇企业局办公楼工地。
已经开了窍的周国允,这次一开始就从队员的思想教育入手,从转变观念入手,一边施工,一边整顿队伍。针对工人文化素质低、专业技术差、生活散漫,只知道干活挣钱的状况,开展“爱党、爱国、爱首都”的思想教育活动。鼓励队员们学政治、学法律、学文化、学技术,不但他每次集合时都讲,而且给予一定的奖励。有时他专门搞一些义务劳动,即不要任务报酬的劳动,告诉大家干活不仅仅是挣钱,还是一种奉献。渐渐地,这支队伍有了变化,从过去的“旧五多”变成了“新五多”,即过去是到处闲逛的多,现在是读书看报的多;过去是聚堆喝酒闲聊的多,现在是自学技术的多;过去是说粗话脏话的多,现在是讲文明礼貌的多;过去是吵架斗殴的多,现在是团结互助的多;过去是违反规定被处罚批评的多,现在是涌现出来的模范班组多。
当然,这一过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段,并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但是由于周国允在深层的意识里有了一种打造一个钢铁团队的想法,认为在北京这个“天子脚下”工作的团队必须有“进了北京门,做个北京人”的首都人意识和首都人觉悟,并且一直如此要求自己的团队,所以这个队伍在今后的任何时候,都表现了仗越难打,队伍越硬朗的战斗作风。如果要和一支军队进行横向的比较,他就是想要把自己的队伍塑造成一个“硬骨头六连”式的青年突击队。
周国允接手的第二个任务是苏州桥的一个工地,这里的住房卖得特别火,有一座5万平方米25层的大楼房子还没有盖好,买房的户主已经把房款交上了。因此房地产商急着想在年底封顶。但由于干活的施工团队不争气,老牛破车似地慢悠悠地拉车,被甲方辞退了。于是老板问周国允干不干?说如果他能够按时完工,就发给他们100多万的奖金。
周国允拍了胸脯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事实上周国允做到了,工期也提前了几天,但是老板却反悔了。
人的心情是会随着情境的不同而变化,找到周国允的时候是老板急于求人的时候,现在大功告成,得付工资了,老板不急,周国允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