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 边城信使——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艾克拜尔·依明
1983年,艾克拜尔·依明刚刚当上邮递员时,别说现代人很熟悉的网络、手机没有,就连电话也极罕见,通信不发达,当时的老百姓,很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比如招工、考学,都是通过信件联系;遇上家人病危等急事,需要通知外地的亲人,也只能通过电报告知。而这些,都必须通过邮递员来投递传达。
上班伊始,母亲便给艾克拜尔·依明讲明了邮递员的重要性,讲明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意义。“每一封邮件的背后,都寄托着一份沉沉的牵挂。一封邮件送不到,很可能就会影响、耽误一个人的前途乃至一生的命运;很可能就会给一个人留下终生难以平复、难以补偿的遗憾!”每天上班,母亲都要再三叮咛,嘱咐艾克拜尔·依明一定要认真工作,细心、再细心。
刚开始上班,艾克拜尔·依明就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街道不熟、业务不熟,更重要的是汉语不熟,很难跟汉族居民沟通。当时,邮局给每个投递员都配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同样是骑自行车送信,一个段道两三千户居民,业务熟练的邮递员每天可以投递四五个甚至更多段道,可艾克拜尔·依明从早忙到黑,也只能勉强送完一个段道。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只凭一腔热情想要做好工作只能是一句空话。要强的艾克拜尔·依明暗下决心,一定要战胜各种困难,尽快胜任本职工作,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邮递员。
业务不熟,艾克拜尔·依明就苦练业务,多向老邮递员虚心讨教。邮局规定每天早晨十点钟上班,可艾克拜尔·依明总会提前一个多小时赶到单位,做好自己的准备工作,然后帮内勤人员分拣信件、报纸,别的邮递员还没出发,他已经上路了。
街道不熟,艾克拜尔·依明就自己画了一张地图,先是自己管的段道,哪条街、哪条巷子在什么位置,附近有哪些机关单位,有哪些居民区,有哪些学校或是医院,没多久,全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然后是胜利路支局管的整个大片区;最后是整个天山区。很快,他就成了单位里有名的“活地图”。
汉语不熟,这却只能靠一点点地积累、提高。当时,艾克拜尔·依明家附近的乌鲁木齐市第二十小学办了一个自费夜校补习班,专门为有需要的人补习汉语、英语,每晚两小时。这以后的两年多,每天一下班,艾克拜尔·依明匆匆啃上几口干馕,便赶往学校。连续两年多的时间里,每天晚上,汉语补习班里都能看到艾克拜尔·依明那熟悉的身影,风雨无阻。他没落下一节课,也没有误过一天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艾克拜尔·依明的汉语水平很快就有了明显的提高,他的投递范围也越来越大,两个、三个、四个……到1986年时,他的投递范围已经增加到了六个段道,连那些老邮递员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艾克拜尔·依明最让人称道的还不是他总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如果仅仅依靠勤奋,艾克拜尔·依明只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投递员,事实上,是对于“诚信”的不渝追求,是细心与执着真正帮助他成长为深受用户信赖的“绿衣使者”。他的可贵之处,在于能使死信复活。
在和艾克拜尔·依明的交谈中,他常常会提到一个叫赵海棠的人、一件让他深受启迪深受感动的难忘的事。
那是八十年代初,老投递员赵海棠收到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信上写着解放前的旧地址和姓名,面对这样一封“死信”,在本来可以退回的情况下,想着离散亲属几十年未见的相思之苦,想着海峡对岸那位台胞的思乡之情,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赵海棠多方打听、四处寻访,历尽千辛万苦诸多磨难终于找到了收信人,促成了失散亲人的团聚。
维吾尔族谚语说:“许人一物,千金不移”!赵海棠的事迹就像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