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八 一个人的邮路——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尼玛拉木
尼玛拉木11年邮路生涯中随便找出几个小故事吧——

    2003年7月的一个晚上,尼玛拉木冒着大雨从北线送邮回到所里,桑称所长交给她一份特快专递,要求抓紧送。尼玛拉木二话没说,决定当即出发去快件送达地尼农村。送这封邮件需要步行5个小时的悬崖山路,当时又大雨如注,伸手不见五指。她刚要出门,被所长拦住了:“这样的天气你一个人去,遇到险情怎么办?回家好好休息一夜,明天一早去送,出了问题我扛着。”尼玛拉木回到家里,整夜睡不踏实,还不到凌晨5点就起身出发了。当她浑身湿透地赶到尼农村,把信件交给收件人此里农布时,此里农布一家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连连为她默念平安。

    每年的七八月,学生的录取通知书最多,也是尼玛拉木最辛苦的时候。只要通知书一到,尼玛拉木就马上出发,一分钟也不耽搁。一次,为了到羊咱村送一份通知书,她连闯3道泥石流,全身浸满了泥浆。一次,为了把一份高考录取通知书亲自送到学生本人手上,她花了整整6天时间,最后在一个高山牧场找到了这名正在放羊的考生。看着考生充满喜悦的笑容,尼玛拉木满身的疲劳瞬间烟消云散,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2008年1月,正值雨雪冰冻灾害肆虐时期,尼玛拉木不顾个人安危,背着邮包冒着风雪把100多封二代身份证特快专递送到了红坡村的每个乡亲手中,使得生活在大山里的藏族同胞不用冒风雪,不用顶严寒,不用多次往返山路,就取到了自己的身份证。

    有一年,尼玛拉木收到几封来自国外的信件,那是50多年前出国的藏族同胞寄回来的,由于长时间没有回国,地址都是按照当年的印象写的。尼玛拉木觉得她有责任把这断了的线连起来。于是,她开动脑筋,搜索自己的信息库,在投递过程中四处打听,遇到年纪大的老人,尼玛拉木会特别地多问问。三个月后,尼玛拉木终于连起了这根断了50多年的线。从此,尼玛拉木又多了一件事情,不断打听藏族同胞的出国信息,为下一封来自国外的信件寻找收信人。

    由于藏民的名字都取相同的发音,翻译成汉语后就有很多重名的人,这给送信的尼玛拉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次,尼玛拉木投送一封收信人为“查理桶村达瓦”的信,可村子里有20多个人都叫“达瓦”。尼玛拉木就挨家挨户地去问,问是不是有家人在寄信人的地方工作,从村里找到地头,再找到放牧的牧场草地,好在村里的人口并不多,最后还是找到了收信人。这以后,尼玛拉木就长了个心眼,她借和村里人拉家常,了解乡亲们谁家投亲靠友到哪里,谁家的“尼玛”去了哪个城市打工、做生意。有了自己的资料库,再遇到重名的信件,投送起来就轻松多了,有时候连派出所的警察都要来问尼玛拉木人员流动的情况呢。

    尼玛拉木虽然每天的工作任务很重,但她总是不满足,总想多做一些工作。

    藏族群众的村子大多建在山坡、山头上,出一次门十分不容易,生活必需品很缺乏。了解了村民的需要后,尼玛拉木的邮包便成了藏民的小药箱、针线包和小杂货铺。每次上邮路,她都要稍带上一些沿途村民急需的日用品。邮包也从一个变成了三个,重量增加到了30多公斤。背着这么重的邮包,走着难走的山路,过着危险的溜索,却从没听到过她的一句抱怨,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看到老百姓收到邮件和想卖的日用品时开心的样子,她自己心里就像灌了蜜一样开心。

    拉木家离邮政所比较远,为了方便老乡办理业务,2005年,拉木干脆把家也搬到了邮政所,从此,拉木的工作再也分不清哪是上班、哪是下班了。有一次,德钦县邮政局杨局长到云岭乡检查工作,随便在邮政所里和拉木一块吃晚饭,就看见年轻的藏族姑娘卓玛拉次来所里汇款,她经常通过拉木向上海的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三八 一个人的邮路——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尼玛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