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墨西哥湾的海风
工程上讲,跟陆上差不了多少,可海上的钻探施工难度就要大得多了!你看,我们这么大的钻井平台,一旦遇上风浪,就像一只竹篮子漂荡在海中,说不准就会被冲倒、冲垮……”船长的年岁其实比秦文彩小不少,也就是四五十岁,但从他一脸深深的皱纹和那张黝黑的脸庞上所显露的自信,可以看出是位多年与墨西哥湾的海浪厮杀过的“老把式”了。

    秦文彩一边听老船长聊着墨西哥湾的种种传说和石油开采的往事,一边不由想起自己在渤海湾的那一次海上经历——

    这是1972年秋天的事。有一天秦文彩突然接到部里的指令——他已经习惯于这种突然的指令,早在川中担任矿务局局长时指挥过那场特大的扑灭井喷事故后,他竟然意外地成了石油部的“灭火专家”,哪里一出现井喷一类的事故,“找秦文彩”差不多成了石油部上下的一句专用语!这次秦文彩接受的任务不一样,是因为井喷发生在海洋里作业的钻井平台上,而这一次抢险也让秦文彩知道了海洋钻井平台和海洋打井是怎么回事。

    那次井喷事故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海洋钻井平台——“渤海一号”,在渤海湾“渤井17号”施工时突然出现的。当时平台上有六七名石油职工,加上“渤海一号”钻井平台本身设计上的缺陷,井喷后舱内迅速囤积了大量海水……在石油人的生命和国家财产面临一场浩劫的紧急关头,秦文彩又被调来指挥这场特殊的海上灭火战斗。

    这可怎么办?当秦文彩乘着一艘油水运输船火速赶到大海中的钻井平台时,他心头不由得一阵紧张:如烈马呼啸的油气,挟带着泥浆,喷射半空,然而又如雹子般倾盆而下,溅打在平台的甲板上。钢铁的甲板和钻杆,此刻犹如橡皮软面一样,发出阵阵尖利的咆哮……眼看着几十名被困的石油战友处在生死关头和国家财产面临最危急的时刻,秦文彩的心顿时悬了起来——海上制压井喷远比陆地要困难和复杂得多!

    先不说从何处下手,仅在准备灭火的油水船上颠簸一天就够受的了。俗话说:海上无风三尺浪。第一次出海,秦文彩感觉自己的双脚就是不听指挥,船来回一摇摆,五脏六腑就跟着翻跟斗……那难受劲儿使你只有一个想法:吐!直想把肠子吐个精光。

    经过数小时的拼搏,油水船总算靠近钻井平台。可当秦文彩探头往钻井平台一看,他一下傻了:整个钻井平台被裹在黑色世界里——黑雨、黑浆、黑雾……而且从地底下呼啸而出的井喷仍在不停地加剧这黑色世界!

    厚厚的油污将平台的每一寸地方都粘得又腻又滑。钻井队长好不容易将秦文彩从船上拉到平台,结果稍一松手,就滑了个四脚朝天,好在他早已里外上下成了“非洲人”,所以再摔几跤也无异样。

    “那一场井喷,我们用了七天七夜才控制住……中间到底想了多少法子,连我自己都记不住了。总之能想到的和没有想到的,啥法子都用上了,还算我运气好,最后几十名平台上的职工得到了安全转移,‘渤海一号’钻井平台保住了。”秦文彩平静地告诉我。

    也许正是这次特殊经历,秦文彩此次在墨西哥湾能够意外地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海上钻井平台的老船长聊天,显得格外专心——

    “海上钻井,是不是最怕大风?”

    “当然。我们也怕风,墨西哥湾的海风一旦吹起来,就像烈马一样,难以驯服。”老船长与秦文彩一问一答。

    “如果飓风来了,平台又无法抵御时,你们怎么办?”这是秦文彩最为关心的。当时“渤海一号”的成功救险,某种意义上讲是靠了老天帮忙——几天后海风平静了。现场指挥的秦文彩比谁都清楚:如果那次飓风不停,他秦文彩再有能耐,也无法实现“人定胜天”的结果。可那时上级的命令非常清楚:人不死,井喷要压住,钻井平台要保住!在那七天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破天荒·中国对外开放的划时代事件简介 >破天荒·中国对外开放的划时代事件目录 > 第二章 墨西哥湾的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