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试在即,未看完的书也不能丢下
在是第一恨事。不仅没有益处,而且大有害处。习俗传染人,就是说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慢慢同化了。为兄常和九弟提到,说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是损友太多了的缘故。
现在四弟的意思一定要跟觉庵老师学,那千万要听为兄的嘱咐,但学明师的益处,不受损友之害。接到这封信,立即带厚二到觉庵老师处受业。学费今年谨预备钱十挂,为兄在八月保证付回,不至于连累到家里。不是不想丰厚一点,实在是做不到。为兄最感忧虑的是:同学的人,没有志气而一味嬉游。端午节以后放散不干正事,担心弟弟和厚二也效仿他们,切戒,切戒!凡属从师受业,一定要历时长久然后可以获益。四弟与季弟,今年从觉庵老师,如果地方相安,明年还可继续;如果一年换一个地方,那便是没有恒心,见异思迁,想求得进步,难呀!
以上是回复四弟信的大致内容。
六弟的信,是一篇绝妙的古文,矫健像韩昌黎,深拗像王安石。我评论古文,总要有倔强不驯的气概,越拗越深的思想,所以在太史公以外,独取昌黎、半山两家。论诗也赞许傲兀不群的,论书法也一样。每每含有这种观点,却不轻易谈出。近来得与何子贞意见非常合拍,偶尔谈一两句,两个便相视而笑。不知六弟竟生成这一枝妙笔,过去时常看见你的文章也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今天看了这封信,才知道弟弟真是无所羁勒的才子,欢喜无限!凡属为兄有其志而力不能的,我弟都可以做到。
信中说兄长与诸位君子讲学,恐怕日久渐渐成了朋党,所见很是,但是弟弟尽可放心,兄长最怕标榜,常常悄悄掩饰,决不至于有所谓门户的表露。
信中说四弟浮躁不虚心,也切中了四弟的毛病,四弟应当看作良友医病之言。信中又有“荒芜已久、甚无纪律”二语,这很不对。做臣与子对于君上与双亲,只应该称扬善美,不可道及过错;只应该向亲人晓喻道理,不可非议小节。为兄从前常犯这样的大错,但还只是在心里非议,未曾形之笔墨。如今想来,不孝还有比这更大的吗?经常同阳牧云和九弟说到这事,以后愿与弟弟们痛加惩戒这样的大罪。六弟接到这封信,立即到父亲面前磕头,并代我磕头请罪。
信中又说弟弟的牢骚,不是小人的热衷于此,而是志士仁人的爱惜光阴。读到这里,不禁惘然有失!恨不得生出两个翅膀飞到家里,将老弟劝慰一番,纵谈几天才快活。然而即使弟弟都入了学,那些谣言又一定会说学院徇了情,众口烁金,从何去辩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科名迟早,实在是前生注定。虽说是爱惜光阴的念头很迫切,却不必为了那个虚名而耿耿于怀。
来信说看了《礼记疏》一本半,浩浩茫茫,苦无所得,今已尽弃,不敢再读,现读《朱子纲目》,每天十多页等等。说到这里,为兄不胜悔恨,恨早年不曾用功,如今虽想教弟弟,好比瞎子为人指点迷津,要求不错,难啊!但为兄最喜欢苦思,又得几位益友相互质问证实,对于读书的道理,一定有不可改变的几个方面:穷究经典必须专攻一经,不可以广泛务求。读经典以研求义理为根本,考证名物为末梢。读经典有一个耐字诀窍:一句没有弄懂,就不看下句;今天没有弄懂,明天再接着读;今年不精通,明年再读。这就是所谓的耐。读史书的方法,最妙的在于设身处地。每读一处,如同与当时的人在一起交流谈笑。不必每一个人都要记住,只是记住一个人,就好像接待这个人;不必每件事要记住,只是记住一件事,则好像亲身参与这件事。经典在于穷究义理,史书在于考察事物,离开这两项,再没有别的学问了。
从西汉到如今,读书人大抵有三条路:叫做义理之学,叫做考据之学,叫做词章之学,各坚持一路,互相诋毁。为兄私下以为义理之学最重要。义理明了然后亲身实践从而掌握